"户贷企用"频频爆雷,贫困户"救命钱"成了"唐僧肉"?
时间:2020-11-26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多年来,扶贫小额贷款在助力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拔穷根”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笔钱很大一部分转交到了企业,成了“户贷企用”,很多地区屡屡出现“贷得出、收不回”问题。即使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发文纠正,也未能有效阻止扶贫领域的爆雷。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与“户贷企用”性质极其相似的其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也暴露出诸多风险。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时刻,各地亟须用好、管好扶贫资金,把扶贫资金风险降至最低,让贫困户真正受益。

企业“龙头”变“债头”,政府无奈“补窟窿”

扶贫小额贷款用着用着没影了,红也不分了,本金更是还不上……今年4月,北方某县1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扶贫龙头开发企业——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蒙羊肉业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一位贫困户生气地说:“太不像话了,这哪是扶贫,简直是坑贫!”

对于这家龙头企业,该县扶贫办主任也很不满意。他介绍,2017年,县里16户贫困户,每户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交由蒙羊肉业公司运营,协议期4年,每年按照8%向贫困户分红并负责还本。“2019年,分过2次红后,蒙羊肉业公司经营状况就出问题了!”多次追缴无望后,县里一方面让贫困户终止了协议,另一方面筹措资金归还了银行全部贷款,并联手贫困户将企业告上法庭。但这家企业至今没偿还80万元本金,目前法院计划强制执行。

还有内部人士透露,蒙羊肉业公司在获得80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后,转头又借给一个名叫“曹磊”的人使用,贫困户和扶贫小额贷款稀里糊涂地成了一些人融资的工具。面对指责,蒙羊肉业公司总经理武世龙辩解:“我们也催了,是曹磊还不上了。”

作为国家、自治区分别选出的龙头企业,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不少荒唐事。在多个地级市里,这家企业以购买羔羊等名义,让养殖大户申请大额贷款,并以合作之名,将这些贷款收来自己使用,并拖延不还,导致养殖大户逾期被起诉,贷款总额至少2000万元。记者调查发现,这家企业“巨债”缠身,目前至少负债10亿元。

该地暴露出的问题,并不是孤例。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7月以前,不少省区市普遍推行“户贷企用”模式。按照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特征,近两年多地陆续出现企业还不回贷款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广西西林农商行逾百户“户贷企用”扶贫小额贷款出现风险,参与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难以偿还贷款,引发上百宗诉讼;安徽省六安市15家优质企业累计获得“户贷企用”扶贫小额贷款两千余万元,但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只好通过房产抵押、信用担保等方式,尽快偿还“户贷企用”贷款……

扶贫款进了企业篮子,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需警惕风险

记者了解到,国家有关部门此前就已意识到扶贫小额贷款“户贷企用”风险问题,2017年、2019年多次发文,强调“扶贫小额信贷要坚持户借、户用、户还”,一些省区市开始逐步清理存量贷款。2020年3月,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又下发通知,要求坚决纠正“户贷企用”问题,各地加紧“清零”。尽管总体工作向好,但各地仍接连出现“户贷企用”本金追不回问题,在拷问烂账如何收尾的同时,也为其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敲响了警钟。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田孟说,近几年,各地政府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但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始终处于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的巨大张力间,面对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倾向于把产业扶贫资金交由龙头企业经营,这种模式短期内可以给贫困户分红,但长远来看值得商榷,特别是受产业扶贫项目选择单一、同质化竞争、企业经营不善甚至钻空子等因素影响,多地出现扶贫资金投入产出不高甚至大量亏损的困局,教训非常深刻。

西部某农业银行支行行长分析,“户贷企用”相当于企业不出本钱,全靠借钱投资。一旦企业出现经营问题甚至破产,贫困户很可能连“股本”都收不回来,更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进而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即使贷款如期偿还、分红一分不少,可双方合同到期,股金退回,贫困户就少了一块收入,脱贫效果打折扣。”同时,换个角度看,“户贷企用”也是有的地区懒政的表现,“绣花”式扶贫被简单化为定期分红。

这种类似的风险问题,目前也存在于其他多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中。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位扶贫办主任介绍,目前,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按年获得分红,地区扶贫协作资金、专项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按年获得收益等资产收益方式,在各地普遍存在,少则每户几千元至数万元,多则单笔投入上千万元。“这些资产收益模式与‘户贷企用’的性质非常相似,都是把钱投入企业篮子里,贫困户或村集体定期获得收益,它们共同的风险都来自于企业的经营状况难以控制。”

“目前国内的扶贫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在试点城市展开,多数地方刚开始摸索,还有一些地区甚至处于空白,对资产收益模式风险管控的认识水平、技术水平很有限,客观上增加了风险。”这位扶贫办主任说。

目前来看,各地对扶贫企业的动态监测、管理工作还存在困难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