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GDP正式突破1万美元大关,距离世界银行给出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仅有一步之遥——要知道,1978年我国人均GDP还不到200美元,仅仅用了41年时间就取得如此成就,令世人惊叹。
然而放眼全球,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达到这一水平后,却陷入了无法更进一步的怪圈,例如马来西亚,自2011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似乎突然就缺少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随后的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至今仍在1万美元左右挣扎,依然没有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有很多国家甚至还没达到这一水平,就已经停滞不前了
此乃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是指一个国家人均GDP始终徘徊在4000~12000美元区间,却不能突破12000美元的关卡,进而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跌入这一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也往往极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从国际社会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现象,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马来西亚外,还有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等等。
以阿根廷为例。得益于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与富饶的物产资源,早在20世纪初期,阿根廷就已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经济规模曾居于全球第七,出口规模曾位于全球第五,富裕程度超越德国,甚至能和美国相匹敌,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视做“南美洲的巴黎”。很多欧洲人在形容某个人很有钱时,常常会说“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
上世纪70年代,阿根廷顺利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怎料在随后的日子里,阿根廷却遭遇了大麻烦,不仅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衰退,还深陷本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巨额债务无法偿还等一系列困境之中,尤其是人均GDP这一指标,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里。于是,学界便用“中等收入陷阱”来诠释阿根廷这一难以冲破的经济魔咒。
不过,一些国家和地区并没有被中等收入陷阱所困。其中,以日本、韩国、台湾省、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二战后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机会,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并进一步迈向高收入国家。
拿日本来说,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实际人均GDP占美国的比重从30%一路稳步上升至85%左右,尽管随后30年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但这并不妨碍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9年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并不多见。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1960年到2008年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只有13个,侧面反映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之大,也为后来者敲响了警钟。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搞清楚阿根廷、巴西等国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日本等东亚经济体的实践中吸取经验,进而找到一条能够通往高收入国家的现实发展路径。
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必须指出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只是统计学上“收入停滞不前”,人均GDP之所以难以进一步提升,归根结底在于发展模式出了问题,其中涵盖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范畴,影响因素颇为复杂。
仅从经济学角度来审视,我们会发现,那些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身上,普遍都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内需不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对全社会发展的公平性重视不够,由此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财富迅速向少部分人集中,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普遍在0.44~0.66之间,巴西的基尼系数直到90年代末期依然高达0.64。虽然占据大多数比重的中低收入居民虽然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但匮乏的经济来源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由此造成内需不足,国民经济增长乏力。个别国家还由于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而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反过来又进一步掣肘了经济发展。
其二,“进口替代”战略阻碍结构优化与技术进步。
“进口替代”战略,是拉美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长期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核心思想是减少或停止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而由本国工业来生产类似的产品。
客观地说,“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初期,的确有效带动了拉美国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缺陷:一来,该战略实施的外汇管制、进口许可、高额关税等措施,极大地扭曲了市场、汇率、价格、工资等经济体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大打折扣,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均与社会矛盾激化,从而使得拉美国家经济发展陷入了低效的恶性循环;二来,对于一些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减少,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的技术进步,进而导致本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层次偏低、难以转型升级的窘境。而遗憾的是,针对这些缺陷,拉美国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