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迈向生态文明
时间:2020-11-24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橙红色的沙棘果紧抱枝头,柳树上坠满黄叶,油绿的松树成行成片……深秋,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上叠翠流金。

登高远眺,耳畔松涛阵阵。“过去一刮风就起沙,有一年出现过82场沙尘天气。看看现在,有风无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感慨地说。

毛乌素沙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7个旗区境内,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6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不畏艰难接力播绿,如今,沙地治理率接近70%,生态呈整体改善态势,走上了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之路。

把生态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

乌审旗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之内,历史调查数据显示,全旗1.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50年只有464亩人工林和1938棵零星分布的乔木。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乌审旗人民饱尝风沙之苦,然而,沙海茫茫,没路没水没树苗,连打沙障的蒿草都匮乏……面对一个个难题,全旗干部群众为了生存毅然选择抗争。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乌审旗先后建起一批苗圃和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拉开了治沙大幕。

“都在白花花的大沙里。”乌审旗纳林河林工站原站长、耄耋老人钱占发回忆说,最远的造林点要在沙里走10多公里,树苗和工具全靠人背肩扛。

“树苗也浇不上水,活不活全看老天爷脸色。有时候,一场大风就能把树苗连根拔起。”钱占发说,1963年春,100多名职工栽树8000多亩,成活的不到1%。

一遍栽不活就再栽一遍,松树种不活,就改种杨树、柳树等乡土树种;天不亮就上工,天黑才收工,饿了就啃几口窝头,喝碗“和菜汤”……条件艰苦,屡受挫折,第一代毛乌素治沙人却斗志昂扬。

“白天分组比赛,晚上总结评比,到1980年已经造林5万多亩。”钱占发言语间充满了成就感。

“那些樟子松、油松是2009年以后种的,现在都四五米高了。这几年还试着种了2000多亩沙棘、枣树和山杏,有些已进入结果期。”在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即将离任的站长苏雅拉巴雅尔望着朝夕相处的草木,有些依依不舍。

2002年,34岁的苏雅拉巴雅尔被任命为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的第11任站长,在这个满目黄沙的地方,他一干就是18年。

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建于1975年,过去这一带是茫茫沙海,流动沙丘一座连着一座。45年过去了,8万多亩荒沙已成绿洲。

毛乌素沙地盘踞着鄂托克前旗近60%的土地,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相继设立3个治沙站和林场治沙。1980年后,这个旗进一步明确“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一以贯之。

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70年代实施“农林水综合治理”,到80年代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90年代确定“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起鄂尔多斯市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成果,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沙区各级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扩展着毛乌素沙地上的绿色。

改革激发澎湃动力,农牧民广泛参与创造绿色奇迹

60多年前,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80多万亩牧场中有2/3被流沙侵占。

“到处白花花,沙丘把牧场隔得支离破碎。春天‘黄风’一场接一场,刮得天昏地暗,早上都推不开蒙古包的门。羊也苦重,有的毛里能裹几斤沙子。”72岁的牧民斯尔吉宁布回忆说。

“沙再大也是死的,治一丘少一丘。”1958年,布日都嘎查的副嘎查长、20岁的宝日勒岱动员牧民栽沙蒿插沙柳,保护牧场。

几年后,宝日勒岱和乡亲们营造起4万多亩防风固沙林,把7万多亩荒沙改造成牧场。1965年,他们探索出的“穿靴戴帽”、围封草场等治沙经验被推广,“牧区大寨乌审召”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然而,受当年历史条件所限,村集体组织治沙的成效有限。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土地承包和草场、畜群承包到户,调动起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也激发出治沙保护耕地牧场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随着“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出台,农牧民迸发出包地治沙的澎湃动力。

“林业干部下乡时,被农牧民拽着到处看,让给指导。”曾任乌审旗林业局局长的吴兆军说。

“前几天,又跑来一只狐狸。”近些年,时常有“不速之客”闯进全国劳动模范、治沙标兵殷玉珍的家。

1985年,殷玉珍嫁到毛乌素沙地南部的井背塘,当年,这里到处是难治理的蜂窝状沙丘。新房是一处木棍杂草搭顶棚、半截埋在沙里的“地窨子”,方圆10多里内,只有他们一户。

“这可咋过么?”结婚之初,殷玉珍记不清哭了多少回。1986年春天,她回娘家时看见洼地里长出几棵绿草,顿时有了主张。

“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从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只瘸腿羊换回600多棵树苗起,夫妻俩与黄沙斗上了。每天三四点就起,插沙柳,栽杨树;为了买树苗,白万祥外出打零工时累得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