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就业与创业是居民提高收入之本
时间:2020-11-22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形成“就业创业—收入流程—支付能力—消费需求—产能平衡—均衡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动能传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说明中提出: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不变值计算,未来15年年均需要的增长速度为4.73%。

就业是大部分居民收入最基本的来源,而创业除了自我雇佣外,还可以以一带十,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收入。新型和传统产业要平衡发展,稳定和扩大居民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中国未来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就业的压力似乎会减轻。数字和人工智能经济也许如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看法一样,会在未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是,农业领域中就业的2亿劳动力,在外务工的2.86亿农民工,以及农村中受教育质量不高的留守儿童,还有国有工业企业中的2000万左右职工,他们未来的就业机会,在世界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的竞争下,逐步地在萎缩。他们的原有知识储备、现有学习能力、具有的工作技能等等,都可能不适应于日益技术进步和智能化的工作岗位。目前我们总共就业近7.8亿左右的劳动力,近5亿是农业领域就业和流动的农民工劳动力,还有约2000万左右在传统工业领域工作的产业工人。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产业和经济的转型,一些人可能一生都适应不了,失去他们的工作。

因此,还是要做强和提升传统制造业,重视非正规就业创业行业和领域,提高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等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对工业品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扩张工业品制造和农业产品生产,延长工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普通劳动力获得收入这样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获得公平和良好的教育,是低收入居民子女就业和创业能力平等的前提,也是培养未来心理健康、融入社会和守法遵纪公民的关键。从目前的状况看,需要解决的是,尽快废除户籍管制,各地地方政府对迁移人口的随迁子女提供均等的教育服务,消除留守儿童与父母天各一方、缺失家庭正常教育、学校教育路途较远和水平较低的诸多问题。

学术和政策研究界,总是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当着重发展农村,农民人口不应当过多地进入城市,城市不会有那样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过多地离开农村和农业,无人种粮和土地撂荒,会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经济收缩时,应当让农民工回到农村和农业去创业和就业,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不能让农民卖地,否则土地兼并集中,他们会失去土地,甚至失去住所,流浪在外,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这样农业自然经济和农村小农社会的思维,延长和固化了户籍这样人口的计划和行政管制体制,模糊了农民的土地资产和财富。其结果事与愿违:限制了农民获得财富性收入的机会,抑制了农民以地为本创业的可能,形成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也反而因种植收益太低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撂荒,严重影响了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严重削弱了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竞争力。

从经济学理的研究,以及统计数据的实证看,人口的集聚和集中,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特别是城市,市场和信息集中,分工和协作便利,规模经济条件好,外部经济强,交易成本低,产业易于发展,就业机会多;地域经济的城市空间,产业经济的采掘、建筑、制造和各类服务业,创造了比农村和农业多得多的工作岗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也表明,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向现代化迈进,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就业比例从80%左右下降到5%以下,农村人口从90%下降到10%,甚至4%左右。虽然发展农村和农业,会保留和稳定一定的就业机会,然而这个大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不可能以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未来提高居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需要促进农村人口从较低收入和较少机会的地区和领域,向较高收入和较多机会的地区和领域迁移和流动。从使农村人口脱贫看,授渔和造血型扶贫,远优于给鱼和输血型扶贫;而从更长远和更大的格局看,农村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式脱贫,比不计成本地投入来发展农村和农业更为重要。既要振兴农村,更要促进人口迁移,推进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才能真正做到城乡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增加就业,笔者发表过大量的文章,在本书第一章中就东亚一些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进行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只是重点讲一下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居民收入,需要宽容中小微企业和鼓励非正规就业。国外许多国家有非注册登记企业存在,如英国和德国有1/3的非注册登记企业,并且容纳大量就业的微型和中小企业税负要比大型企业低1/3。从全世界各国的情况,一般来说,正规在政府、社会事业组织和公司等单位中就业的比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