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交易费用概念,构建理解经济结构变化的全新分析框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化处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无法分析经济的结构变化。引入交易费用的概念后,整体经济运行可看成一个个交易的集合。不同的交易所需的交易费用不同,这样经济运行就在总量基础之上有了结构因素。因此,从交易费用的变化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和分析经济出现的结构性变化。
一个简便的计量交易费用方式:服务业增加值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直接生产出有形物质产品,而第三产业涉及的都是无形产品,从这个区分来看,第三产业更像是为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而服务的产业,接近交易费用的概念。实际上,大多数学者衡量的交易费用项目大都出现在服务业列表中。
如何看待“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方向
以城镇化水平衡量经济发展水平,2019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1950年的美国、1983年的韩国、1960年的日本。
中国当前服务业占比与城镇化水平的对应关系与美国、韩国当年较为接近,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没有出现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
可以推论,中国未来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面对的交易费用增加或也与海外国家基本一致,交易费用造成的增长瓶颈或也集中在信息、金融、房地产、商业服务、健康这五大领域。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将不断加大对这五个领域的投入,这五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整体GDP增速,占比不断提升。
但当前中国金融业GDP占整体GDP比例明显超过1950年的美国、1983年的韩国,也明显超过2018年的韩国,与2019年的美国持平,明显偏高,背后或主要是中国基建投资的异常火热所致。
由于中国金融业这种异常的蓬勃发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可持续性存在疑虑,中央也已经开始对地方政府的筹资行为进行限制,这或许意味着后续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会慢下来,相应地,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速可能也会显著放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国内金融业没有发展的余地,随着国内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基建投资产业链以外的产业发展也非常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金融业未来主要面临的是服务客户的转型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并未脱离当前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城镇化进一步推进,仍然需要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以降低交易费用,未来中国房地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这可能削弱了其降低交易费用的能力,背后主要的原因或源于土地供应的不合理,我们也观察到国内部分热点城市土地供应不足,地王现象频出。若未来国内土地供应方面能有改善,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或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