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形势的快速变化带来了贸易规则的改变,全球商品如何诚信交易,全球资源如何整合再造,进博会是一个新模式的探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产品和市场大交融的可能,而受疫情重创的全球经济亟待构建新的贸易框架体系。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上海之约”,进博会是机遇之约,是诚信之约,更是融合之约,未来之约,显示出整合全球资源的强大能力。
进取中国为世界敞开大机遇
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这是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出的成绩单,也是中国市场为世界共享的最好诠释。
大订单的背后,是大机遇。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之际,第三届进博会不仅如期召开,还在规模质量上实现跃升,兑现了“越办越好”的承诺,为更多的国家和企业分享中国市场新机遇敞开大门,也为中国企业拓展合作新领域创造条件,更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新动能。
海外企业分享中国机遇
“展台面积比去年扩大近一倍,签约数量增长了五成以上。”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在进博会最后一天对记者说。
施耐德电气已经连续三年参展,是名副其实的“老进博”,也切实感受着进博会开启的市场机遇、合作机遇、交流机遇。
“在首届进博会上,我们就与来自多个重点行业的客户成功签约,第二届的签约量增加了20%,今年不但逆势增长,还再创新高。”尹正由衷感叹这个国际盛会的合作效率。
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在本届进博会上也迎来了新的订单,与国机集团下属企业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采购框架协议。目前,双方通过大型柴油发电机组业务,在数据中心、金融、民生、政企等领域展开了更为广泛和深度的合作。
“每年的进博会都为企业提供了和客户及行业伙伴交流合作的平台,收获了大量订单和采购意向。今年,疫情下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鼓舞人心。”罗尔斯罗伊斯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TobiasOstermaier说,这些合作也将帮助公司更快更好地把握中国新基建等战略发展新市场机遇。
进博会的“朋友圈”还在不断壮大。首次参加进博会的美国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总裁苏俊雄称,本次参展对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告诉记者,公司在这届进博会期间签订了若干合作备忘录,合作对象包括浙江省海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府以及久泰集团等。
中国企业收获世界舞台
进博会不但为海外公司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600多家参展企业,其中不乏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身影,覆盖了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等六大领域。
其中,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参展企业数量最多,有来自93个国家的1264家企业参展。在汽车展区,世界前七大整车集团悉数到场,展区内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面积超过90%。技术装备展区突出展示自动化、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化、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等内容,引领行业创新趋势。消费品展区展览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成为本届进博会面积最大的展区。服务贸易展区汇集金融、物流、咨询、检验检测、文化旅游等五大板块全球顶尖企业,全力打造智慧服务赋能全产业链。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新产品新技术首发数量最多,总数超过120件,制药行业排名前10和医疗器械行业排名前14的企业全部参展。
足不出国门就可以了解世界最先进的行业动态,为众多中国企业提供了便利和机遇,也推动其业务进一步发展。“前两届进博会上的合作很好地助推了公司进口业务的拓展,也为今年进口业务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清介绍,今年以来,随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加快和内需市场的深度拓展,虽受到疫情影响,高端设备、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仍保持上升态势,也对公司拓展进口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进博会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让企业极大地拓展了合作领域。“苏美达在本届进博会上的采购项目数量与金额同步增长。”杨永清说,这些合作将有力推动企业强化全球产业资源整合的步伐,将进口业务和国内市场深度融合。
不但企业在积极拓展业务,地方交易团也积极筹备,促成更多国际合作。在进博会期间,山东交易团组织了山东重工、万华化学、海尔卡奥斯等40余家本地企业,与博世中国、卡特彼勒、通用电气、西门子、松下等65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展开对话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潜力,创新合作模式。
为全球经济增添新动能
随着合作洽谈的推进,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在进博会现场的签约报名处,前来咨询的企业络绎不绝。截至闭幕,已有数百家企业报名、签约参展第四届进博会,有些企业一口气拿下了接下来三年的入场券。
问及原因,这些企业无不表示是看好进博会的国际性大平台,看好中国大市场全球共享的大机遇。世界500强、化工巨头陶氏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拥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