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谈判若取得成功,将是东亚经济一体化20年来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如果印度最终加入,协议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包括的区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历时8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将在11月15日迎来最后闯关时刻,一旦签署,一个覆盖亚太15国的巨无霸经贸圈将应运而生。
11月12日至15日,第23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3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第15届东亚峰会(EAS)、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和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ABIS)将以视频方式举行。
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阮国勇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RCEP谈判已经完成,目前各国正各自推进本国的批准程序。他补充道,15国有望在15日的第四次RCEP领导人会议上签署该协议。作为今年东盟的轮值主席国,越南将主持本次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泰国外交部东盟司司长UsanaBerananda说,如果文件准备完毕,这将是东盟有史以来在线签署的第一个协议,泰国将于15日参加协议的签订。印尼贸易部长阿古斯·苏帕曼托10日也表示,预计将在15日签署RCEP,他说,这一“战略性的”协议将会促进该国对其他签署国的出口。
应越南总理阮春福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出席今年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11日在吹风会上表示,中方期待系列会议期间如期签署RCEP,“这将充分展示区域国家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进一步深化经贸联系的积极意愿”。
RCEP由东盟10国于2012年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个对话伙伴国共同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去年11月,由于在关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和非关税壁垒方面存在分歧,印度决定退出谈判,但剩下的15国表示将努力在2020年签署协定。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在11日的吹风会上指出,在东盟主导下,RCEP各方积极推进各领域谈判。截至目前,所有领域的谈判已经全面完成,所有文本的法律审核工作也已经完成。各方正在积极协商,争取在本次领导人会议期间签署协定,这将为促进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1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也表示,中国将坚定地实施自贸区战略,与有意愿的国家共建高标准自贸区,推动年内签署RCEP。
RCEP谈判若取得成功,将是东亚经济一体化20年来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如果印度最终加入,协议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包括的区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据悉,其余15国将在协定中做出特殊安排,以便让印度可以顺利重返协定。
RCEP将给亚太经济注入动力
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逆势上扬。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中国与东盟贸易保持增长,达481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9个月,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欧盟、美国,而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比中国与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多205.9亿美元。
不仅东盟对签署这一协定寄予厚望,日本也展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一旦达成,这将是日本首次与中韩两国签署贸易协定,这两国去年分别是日本进出口的第一和第三大对象国。有消息人士称,根据协议草案,日本将对六种敏感农产品(大米、小麦、牛肉和猪肉、乳制品和食糖)保持关税,以保护国内农民免受廉价进口农产品的冲击。
中国传媒大学港澳台与世界事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RCEP的签订对于进一步深化中日合作也会有一定推动作用。“加强与中日经济联系,对中日两国、对亚太地区都有好处。当然,但这也存在一定困难,如中日间的政治互信、来自第三方的阻力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日本所研究员刘军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日本对RCEP有两大考虑:除了通过协定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可以通过参加有中国在内的协定向美国施加一定压力,让美国新一届政府重视同日本的经贸合作。
“日本当前对美国的诉求有两个:一是希望晚一点再启动第二轮日美贸易谈判,以及让美国在谈判中向日本让利;二是希望美国能够重返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刘军红说,“过去,日本在同美国谈TPP的时候就总在以RCEP为筹码,因为RCEP这个巨大的贸易协定是没有美国的,如果美国不参与区域贸易安排,就可能在未来的规则制定上丧失话语权。”
对于整个亚太地区来说,RCEP都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RCEP将覆盖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两个大市场,一个是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另一个是6亿多人口的东盟市场。同时,这15个经济体,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张建平指出,协定一旦开始实施,由于较大幅度地取消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以及投资壁垒,会使区域内部的相互贸易需求快速增长,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同时,也会部分将同域外伙伴的贸易转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