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规划《建议》)提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收入过于不平等会造成产业升级停滞。但如果收入过于平均,最高端的产品一开始由于非常昂贵导致社会中没有人能够消费得起,从而有效需求不足,产业无法升级,而且无法通过富人消费带动大众消费,经济也无法增长。他建议,收入结构要结合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再分配政策等多方面要素分析,匹配最终想要达到的经济目标、最大程度地提高老百姓的福利水平。
不能忽视的隐性支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中等收入群体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促增收等举措下居民收入逐步恢复。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从2014年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跑赢每年GDP增速。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2.8个百分点,为6年来的最大差额。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较大。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下简称: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
王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协调好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要想更好地提振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就需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能转化成有效购买力,增加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对商品与服务的消费水平也是决定老百姓福利水平的核心因素,提高消费才能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此外,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再分配政策与其它一系列财政税收政策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多位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在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要注重提高收入的“含金量”。
“要创造更公平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让虚高的收入降下来,实低的收入升上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和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同时提出,意味着这里的中等收入不仅是工资卡上的显性收入,还包括获得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居民的收入要能够承担这些隐性支出。
还要注意的是,马庆斌强调,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城市、片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一定差别化的公共服务。要进一步降低户口权重,更看重并根据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贡献能力、创造能力提供适配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促进人才、人力能更加公平高效地在城乡、城市之间进行流动。
尽管规划《建议》中还未给出明确的增长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此前撰文分析,在未来若干年内将4亿中等收入人群实现倍增,将6亿低收入人群减半。以此为基础,形成以中高收入人群消费为引领、中低收入人群消费为基础并逐步提升的消费结构。
打造收入的“最优”不平等对于不同收入人群,规划《建议》提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王勇认为,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对于有效促进产业升级而言,存在“最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如果本国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结构合理,那么在高收入群体的需求拉动下,厂家就愿意生产相对昂贵的高质量且高附加值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干中学”使得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品成本下降,这样第二收入梯队人群,即中等收入群体,现在也能消费得起这些产品,从而消费需求得以提高,这会吸引更多的生产投资到这个产业上,从而也提高了投资的需求,随着厂商生产成本的继续下降,收入的第三梯队,也就是低收入群体也能具备这类产品的消费能力,从而进一步提振整体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推动国内产业匹配升级。
如果高收入群体仅占极少部分,中等收入群体过小,低收入人群特别多,那么对于高端产品即便富人有消费需求,也因为总需求规模太小而很可能导致没有厂商愿意生产,无法形成国内的有效供给,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即使国内产业发展起来能够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但是生产成本下降有限,中等收入群体对这类产品依旧消费不起,产业升级就停滞了。因而,我们需要合理的收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