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前期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很多城市病、同质化的问题,主要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用一种财税政策、一种激励考核机制和一种开发建设模式,去试图解决大中小城市各自的问题。
“城市时代来了。”
11月3日下午,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对外发布后,尹稚在微信朋友圈如此转发评价。
尹稚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曾参与过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是我国城市化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四五”期间中国城镇化道路会有哪些新方向?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对尹稚进行了独家专访。
尹稚认为,“十四五”期间,将是中国社会正式从农业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关于完善城市化战略,文章提到了两个“客观规律”,“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以及“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同时,文章也指出,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围绕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思考,在两个小时的长谈中,尹稚从“战术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详细描绘了未来,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约束下,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如何“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地构成新的城镇体系和发展格局。
对于大城市,尹稚认为,不能“懒政”化简单控制城市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要通过设施投入的加大、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区域协同的推进,来实现城市发展在效率与宜居之间的平衡。
对于中小城市和县城,尹稚则认为,随着城市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位于城市化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县城,其作为农业社会基本管理单元的作用正在或者已经丧失,未来需要通过“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优化。而对于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这些城市而言,也同样担负着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城镇化顶层设计未变
《21世纪》:“十四五”期间,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会有变化吗?
尹稚:从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其他重要文件、讲话的内容来看,基本上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
从党的十八大就提出,城市群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再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以说顶层设计没有改变。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还再次强调了,我们国家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
应该说,中央对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有几条一以贯之的主线。第一条是以人为核心。因为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二条主线,城市化要通过绿色化的路径和绿色化的标准来实现。在大的生态文明背景下,不能回到过去所谓的高速的、简单粗放式的发展。
第三条主线,要强化中国发展的战略支点。为什么要强调优势区域,强调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等概念?其实是在强化打造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当中最有优势的战略支点,支点起不来就谈不上产业和人口从集中走向扩散,谈不上经济动能从集中走向更强的辐射和对区域的支撑。
第四条主线,强化县城和农村对社会稳定的保障作用。如果不能够建立良性的城乡关系,以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稳定高效的转移支付关系,那么也很难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
《21世纪》:这次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城市领域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尹稚:这次五中全会以及“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相关文件,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或者说趋势,给予了进一步的充分肯定和强调。我们国家未来大的城镇化战略方向,也必然会遵循这两条规律。
第一个规律,“人往高处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还处于强聚集阶段,产业和人口还会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
第二个规律,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中国需要更多战略支点城市
《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重要文章中提到,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尹稚:我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正式从一个农业大国,迈进了一个以城市型社会为主导的现代化强国的门槛。
在这个过程中,以前是优先强化城市,然后随着城市的强大,不断的通过各种级别的区域协同去反哺乡村和农业地区。所以“该进城的进城,愿意返乡的返乡”。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实施了4年,上半场主要解决新移民怎么进城的问题,下半场主要是解决人和资源怎么返乡的问题。
《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