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今年8月份,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对广东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出进一步部署。会议提出要全面提升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自贸港以及北部湾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湛江被赋予“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与海南相向而行”的重大使命。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湛江将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这份答卷?为此,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专访了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
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南方财经: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湛江在学习借鉴深圳经验,持续深化改革方面有什么新思路?
郑人豪:这次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举措,必将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推动深圳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也将加强与深圳改革对接,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过去,湛江在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比较滞后,极大限制了湛江的振兴发展。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后发崛起,就必须树立改革的思维。
具体来说,在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将持续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优质营商环境,复制推广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阳光法治服务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将学习借鉴深圳社会治理现代化经验,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将积极拓展与深圳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将深化深湛两地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领域的交流,推动“湛江蓝”更加出彩。
南方财经:在“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湛江如何把握定位,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建设中贡献更多力量?
郑人豪:近年来,在总书记、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厚爱支持下,湛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和“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赋予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时代使命。
因此,我们坚持跳出湛江看湛江,把湛江放在全省全国大局中去研究、谋划、部署。2018年湛江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决定》,明确了“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总目标总任务,形成了统筹推进“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通道,就是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湛江是唯一一个以地级市身份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城市,通过加快建设快速立体交通设施网络,发挥“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战略作用,打造对接海南自贸区(港)联动北部湾、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连接“一带一路”以及国家大西南、大西北的重要出海口,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好支撑服务。
一港区,就是推动霞山区块(含临港工业园区和湛江综合保税区)、东海岛区块、徐闻区块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的片区。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加大与海南自贸港的开放合作力度,坚持错位发展临港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等产业,共建琼州海峡半小时经济圈。
一示范,就是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做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四篇文章”,把湛江打造成为创新临港重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验基地、展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广东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建设世界级临海产业基地
南方财经:近期广东出台“双十”产业发展计划,湛江在做大做强临海产业集群上有哪些规划?如何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人豪:近年来,国家和省的新定位、快捷通达的预期、区位优势的凸显,使湛江的比较优势和后发潜力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我们充分发挥湛江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做好“四篇文章”,深入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加快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篇文章是临港产业。湛江拥有40万吨级天然深水航道和优良港口,以及广阔的土地和发展空间,在发展临港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随着宝钢湛江钢铁基地3号高炉开工建设;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