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就会带来涨价。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中美货币政策都在放松,但从涨价的特征来看,中美资产类价格的上涨是共同的,而终端消费的涨价却出现明显背离。我国受到疫情影响时间较短,核心通胀反而大幅下行;美国受到疫情影响时间更长,核心通胀反而早已触底反弹。通胀差异的背后,是中美宽松模式的不同。而不同的宽松模式,也会对两国通胀的未来走势产生不同的影响。
1、宽松来了,股市、房地产等资产都在涨价。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美经济受到的冲击都很大,但在宽松货币的大背景下,今年两国资产价格的表现都非常亮眼。今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相比去年底上涨了33%,中国的创业板指数上涨了55%。截至8月末,美国20大中城市房价的同比涨幅达到了5.2%,远远高于去年底2.8%的涨幅。今年我国20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仍有3.7%,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的涨价非常明显。
2、中美通胀却出现明显背离。但如果我们看一下中美两国终端消费品的通胀,差异却很大。新冠病毒对美国的影响时间要更长,程度也更大,但美国的核心通胀从6月份以后就开始企稳反弹,而我国的核心通胀水平却不断向下,当前已经降到了有数据以来的最低位。通胀差异的背后,可能和居民收入差异有关系。尽管美国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但今年以来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是大幅抬升的,而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大幅下降。
3、通胀差异背后,是宽松模式不同。就美国的情况而言,今年疫情冲击经济后,加杠杆最明显的部门是政府,政府发债融来的钱主要用于对居民个人进行转移支付,将近占了一半。我国今年加杠杆最明显的部门也是广义的政府部门,融来的钱可能主要用于投资。所以中美采取了不同的货币宽松方式后,美国居民货币收入不减反增,对消费品价格有很大支撑;我国居民货币收入增速下降,但投资拉动工业生产需求,对工业品价格有支撑。
4、美国通胀上行风险可能更大。今年美国居民储蓄存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4%以上,为几十年的历史最高位。这背后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预防性储蓄。而如果在医学的帮助下,美国新冠疫情控制住,居民收入未受损,还增加了储蓄,消费意愿增加会对通胀产生明显的推升作用,所以美国的通胀进一步上行是大概率的。而今年我国居民收入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终端消费需求会构成持续的压制,核心CPI的回升可能是很温和的。而我国投资端的刺激政策早已经在收敛,再加上经济中期仍面临下行压力,PPI同比恐将在低位徘徊。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经济下行,政策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