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里走出致富路
时间:2020-11-04 00:00:00来自:期货日报字号:T  T

引入金融“活水”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西北,山多川少,梁峁起伏,甘肃东南的天水市秦安县却发生着新变化——大山间泥泞小道变通途、蛋鸭养殖厂里嘎嘎叫响、校园中风琴声悠扬回荡、果园里丰收的喜悦荡漾……此次秦安之行,期货日报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引入金融“活水”,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果。秦安县充分利用大商所帮扶契机,积极推行了“保险+期货”试点、百万蛋鸭养殖、教育资助等项目,这些金融扶贫举措让大山深处的黄土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入股分红

“舍”家住进养殖场

在海拔1890米的秦安县中山镇中山村,嘎……嘎嘎……嘎嘎嘎……声势浩大的群鸭齐唱,期货日报记者第一次见到了这个水墨山间的百万“蛋鸭团”。

成千上万只蛋鸭在养殖棚内,熙熙攘攘地涌动着,相互追逐,嬉戏打闹。一只鸭子欢叫着摇摆着跑出了棚外,这一幕也让这个养殖棚的“鸭司令”急坏了,赶紧把这个“小调皮”捉住放回了它的大部队。

眼前这位“鸭司令”正是我们要见的由“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小股东”的代表——中山村刘箕组村民刘建庭。

“我叫刘建庭,今年49岁,2019年6月下旬进入蛋鸭养殖场工作,目前负责蛋鸭喂养工作并从事一些零工。”刘建庭告诉记者,他自己负责两个养殖棚,共有7000多只鸭子。

据他介绍,养一只蛋鸭,每个月有0.6元的劳务费。他在蛋鸭养殖棚里照顾着7000多只鸭子,喂食、喂水、捡蛋、清洁鸭棚,每个月可以有4000—5000元的收入。现在除每月固定收入外,卸料、装料、装蛋等各项杂活算在一起,每个月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他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进入蛋鸭场之前,刘建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和打工,一年只能赚2万元,同时还要供三个孩子上学。最难的时候四处举债才能维持生计,家中房屋破旧,五口人挤在一张炕上,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

“过去在城里打些零工,搞房建,有活儿就多赚点儿,没活儿就没钱赚,收入不稳定。”刘建庭坦言,每个月能工作20天就很不错了,有时候也就16—17天,大部分时间没活干。一天两三百元工资里还包含着他的伙食、租房费用,刨除这些,自己手里就剩不下几个钱了。

与过去漂泊的日子相比,这两年回到家照看蛋鸭,让刘建庭感觉到很踏实。就近就地就业,既有爱人照顾,又有稳定收入。除了每个月6000元左右的工资外,年底还能拿到1600元的分红。一年多时间,他把外面的欠款全部还清了,今天的他已经可以经常吃肉,还借钱把房子修缮了。

据记者了解,2018年,大商所对接国内大型企业和蛋品协会,引进百万蛋鸭养殖精准扶贫项目,初期引进的7万多只蛋鸭就可以解决1264个贫困户的就业增收问题。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获得了较好的收入,实现了当年就见效、当年贫困户就有收益的目标。

该项目于2018年8月签约实施,总投资6500万元。在项目建设中,养殖基地土地入股505亩,带动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4万元;劳动力入股175户,带动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月均增收3000元。该项目每年按股本8%固定分红,2018年中山镇1046户贫困户就有542户成功脱贫,2020年9月完成二次分红。刘建庭就是以扶贫资金和劳动力入股方式参与百万蛋鸭项目经营从而脱贫的一个缩影。跟他一样,参与这个项目脱贫的还有17个人。

如今变为“小股东”,刘建庭对自己承包的两个养鸭棚格外用心。他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从养殖场到家走路也就10分钟,但是为了照看鸭子,我就住在养殖场。夏天雨水多,尤其是晚上鸭棚不通风的话不行,要把雨帘拉起来,水多也不安全,住家里就不能及时照看鸭子了。”对于养鸭,刘建庭是一个“门外汉”,但他边做边学,悉心照料着这些小鸭苗儿,看着它们慢慢长大,盼望着能够多产些“金蛋蛋”。

教师基金

三十五年用爱播种希望

赵自如,今年56岁,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深度贫困镇中山镇何山村小学的代课老师,也是一名刚刚转正的乡村教师。“如果说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秉承这一信念,他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了35年,收获着希望。

见到大商所调研团一行人的到来,赵自如难掩心中的激动,双手紧握,诉说着感激之情:“感谢大商所这两年来对我的帮扶,我不仅脱贫了,家里还买了大彩电。还有一件高兴的事儿,就是从这个月起我这个民办教师转正了,当了一辈子老师,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转正是困扰赵自如多年的一件大事。他1983年高中毕业,1985年加入了民办教师的第一梯队,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至今已经35年。

赵自如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只吃小米和土豆,只有过年才买肉吃。他家9口人,有6亩地,基本上种一年吃两年。粮食多的时候可以卖点钱,但实际上也卖不了几个钱。微薄的收入不能支持家庭生活,靠借钱娶妻、供孩子上学,最后欠下30多万元外债。

据记者了解,这些年来,他爱人肩负了田地里的所有劳动,他自己则每天住在学校教书,除了教书,学校里的卫生、绿化、维修都是他一个人负担。

究竟是什么让他在这个岗位默默坚守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