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日本央行29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维持了通过长短期利率操作和购入ETF的大规模货币宽松。展望报告将日本2020年度实际GDP增长率预期从7月时预测的-4.7%下调至-5.5%。
会议声明指出,日本央行认为经济“正在好转”,表述较9月的“正逐步好转”略有加强。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新闻发布会上继续强调央行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
10月29日,欧洲央行公布的利率决议显示,欧洲央行三大主要利率维持不变,维持PEPP规模保持不变,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因新冠疫情与再度实施封锁可能导致经济二次衰退,“几乎无疑”会在12月就新的货币刺激方案达成共识。
点评
夏季改善的欧美央行面对的是冬季再次反弹的疫情。10月两大央行继续按兵不动,背后是夏季经济数据的持续改善(PMI持续改善、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大增等)。但是真正影响的是疫情在冬季再次爆发,继续创新高的感染人数和再次封锁的欧洲经济,使得群体免疫政策下的经济活动仍将受到冲击。宏观政策从刺激消费转向了稳定生计,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维系微观实体的实际支付流。短期来看,未来仍需要关注气候变量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疫情是否会形成二次感染将转变当前市场“大号流感”的乐观预期,另一方面洋流的转变对于疫情环绕下的物流可能形成实际的供给收缩风险。
在通缩萦绕下欧洲央行已经接近宣布“宽松”的加码。横向对比来看,弱美元对于强欧元和强人民币的影响也都已经触发了欧央行和人民银行两大央行的政策转变,前者释放12月进行“所有工具选项”下的新货币刺激计划,而后者从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和逆周期调节因子等形式进入到影响货币价格的形成预期。而从持仓结构上看,美债和美元的空头在相对拥挤的环境中,随着预期转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强,以及叠加冬季经济基本面弱于预期的事实(财政刺激未提前落地),资产定价的波动将出现继续上升的风险。
长期看宏观定价的重心转向财政而非货币。对于处在“零利率”下的美联储,以及处在“负利率”下的欧日央行,货币端带来的边际贡献已经大幅下降。无论冬季疫情还是11月大选形成的市场波动,相比较工具有限的央行,财政政策对于稳定市场的效果更大——当前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回到了1930年凯恩斯时代,市场的关注点在于财政刺激对于需求的增量。而国内宏观政策转向跨周期,结束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信用需求的减量是欧美财政需求扩张过程中对市场的另一个风险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