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影响力、创造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令世人印象深刻,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10月29日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公报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同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十四五”期间,将如何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将扩内需定位为“战略基点”释放了怎样的信号?需要一个怎样的收入分配结构?如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21世纪》:全会认为,中国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如何看全会对于“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的判断?
魏建国:这一判断是非常客观和清醒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当其冲的是,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化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回头浪,此前各国在全球化上的共识正在弱化,不少国家将产业空心化、贫富悬殊、国内撕裂的结构性问题归咎于全球化。逆全球化潮流、民粹主义、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大幅抬头,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遭受单边主义的冲击。此次疫情也加剧了上述潮流的抬头。
其次,近年来尤其是疫情以来,部分国家在多个领域持续甩锅中国、抹黑中国,中国在地缘环境上正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再次,作为外部环境的一个关键变量,中美关系日趋紧张,无论近期哪个党派上台,对华强硬的基调不会改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充足的准备。
《21世纪》: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您看来,机遇与挑战出现了哪些变化?
魏建国:在过去,中国的定位主要是“世界工厂”,中国需要国际市场,在技术上属于“跟跑”阶段。
而现在,中国不但是“世界工厂”,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已形成一个以四亿中产阶层为支撑的超大规模市场,目前美国市场总量为6.9万亿美元,中国去年消费市场已破40万亿元人民币,达到6.4万亿美元,今年有望破45万亿元人民币,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未来全球对中国的依赖会越来越大,中国对全球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此外,疫情之后,中国的影响力、创造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令世人印象深刻,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在技术上,中国正从“跟跑”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将加快这一进程。未来中国有望在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5G、新材料、医药卫生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带领世界走出衰退。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打造“苹果型”分配结构
《21世纪》: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应当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将“双循环”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原则,对此你怎么看?
魏建国:首先,“双循环”不仅是“十四五”时期,更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认为最起码是20年到30年中国经济总体布局的路线图,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一个方向性纲领。
其次,针对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需要一个更为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而外部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不能被别人卡着脖子,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而中国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这绝对不是一味只强调自力更生、排斥开放、闭门造车。
再次,国内大循环与外循环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叠加、促进的关系。中国是在对外开放基础上推动的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的增强也将支撑中国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外循环”。
此外,在“双循环”格局下,“十四五”时期,全球经济可能会加速东移,当前,制造业、科技创新、资本、人才等产业或要素都在东移,有些人说未来将迎来一个“东亚时代”,在我看来,未来可能会迎来一个“中国时代”。
《21世纪》:中国将扩大内需定位为“战略基点”,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魏建国:传统意义上,我们将内需视为平行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此次公报明确将内需上升为“战略基点”,这显然将内需放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意味着内需被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