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化会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过渡性调整,但在长期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实际经济变量是由偏好、技术、资源禀赋和要素间的技术替代等非货币条件决定的。
2017年7月帕特里克·博尔顿(PatrickBolton)教授和黄海洲博士在NBER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家资本结构》(“TheCapitalStructureofNa-tions”)[1]的极富创见性的论文。该论文甫一发表便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我在2017年9月就曾拜读这篇文章,而后又陆续看过与此相关的一些文章和报道。最近姚洋教授邀我对博尔顿教授在北京大学第17届“严复经济学纪念讲座”所做题为“货币主义之困”的演讲做一个评论,我深感荣幸。我也希望借此机会,更好地学习博尔顿和海洲的思想,同时也谈谈我自己对货币主义理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原味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物价水平同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在20世纪70年代,对货币主义理论的标准解释是:货币的价值,即它的购买力,取决于它的稀缺性。货币存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反之则反。货币数量说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命题:
(1)货币(M)和物价(P)按比例变化。对应于经济的某一给定充分就业状态(Q),人们会持有某一固定的实际余额,M/P。物价水平会随M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实际余额不变。与此相应,货币流通速度k必须是稳定的,即在货币数量公式Q×k=M/P中,充分就业状态下的Q×k是给定常数。
(2)在货币传递机制中,M处于主动状态,是货币一物价因果环节中的因。M的变化导致P的变化,而不是相反。从货币供求的某种均衡状态出发,M的变化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而由此引起的P的变化又导致均衡状态的恢复。这种变化的传递机制是通过支出和利息率两个环节实现的。给定Q,货币存量增加导致实际余额的增加,人们为摆脱多余的货币会增加对产品的购买。于是,物价上涨,直到实际余额恢复到原有水平,货币供求恢复均衡。此外,货币存量过多,会引起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的下降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在Q给定情况下,P上升。
(3)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化会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过渡性调整,但在长期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实际经济变量是由偏好、技术、资源禀赋和要素间的技术替代等非货币条件决定的。
(4)物价水平的变动基本上是由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变量的变动引起的。尽管实际变量的变动对不同产品价格的影响可能各不相同,但这些不同影响是相互抵消的,因而不影响物价的总水平。
(5)名义货币存量是外生的。货币存量不受货币需求的影响,唯其如此,物价变动仅取决于货币存量变动。金本位下,名义货币存量取决于黄金供应;法币本位下,名义货币存量取决于中央银行。[2]
博尔顿指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以下简称“弗施”)用两个命题总结了他们有关货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第一个命题是:“货币存量增长率的显著变化是货币收入增长率显著变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第二个命题是:“第一个命题无论是在较长的历史周期,还是在较短的商业周期中都是成立的。”通过这两个命题,他们排除了导致货币收入增长的其他可能来源;排除了技术变革或者其他实际冲击对货币收入和物价的影响。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变动和货币收入、价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一对一关系。”(FriedmanandSchwartz,l965:p.50)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时改变货币收入和价格,而不仅仅是价格。”(博尔顿,2020:第3页)[3]因而,正如博尔顿指出的,这是一种比纯粹的货币数量论更复杂一些的观点。什么是货币收入?通常理解货币收入是名义收入,是不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货币收入。而实际收入是在剔除通胀因素之后的收入。货币收入=物价水平×实际GDP。但问题是:货币供应的变化究竟是导致了实际GDP还是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是同时导致了两者的变化,然后才导致货币收入变化的?除非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产出或同时影响产出和物价来影响收入,我看不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表述同简单货币数量说有何区别。但如果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存量变动不仅在短期,而且在长期也可以影响产出,则货币数量说就不成其为货币数量说了。
二、货币主义的失败
博尔顿认为:“在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文章发表以后的时代,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情况和弗施二人的理论并不一致。”现实中货币供应、GDP和通胀的关系同货币数量说的断言不符。在现实中,货币供应增速可能同通货膨胀反向变化。博尔顿指出:“如果你相信货币主义,那你会犯大错误。”
我完全赞成博尔顿的上述观点。货币主义认为,只有货币冲击才会破坏经济稳定。因此,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不论经济形势如何,货币当局都应该按事先给定的规则,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显然,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中央银行会愚蠢到遵循这种政策指导方针。
理性预期理论走得更远。例如,卢卡斯认为:只有当货币供应变动是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主体来说是一种意外时,货币政策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显然,理性预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