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落地,大湾区各城市正和全国其他城市一起,展开一场良性的“竞赛”。
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落地成为大湾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将正式实施。根据相关规定,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应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70%以上归属完成人。
不仅仅是深圳,今年下半年以来,珠海、江门等大湾区城市也出台了科技创新的条例或补助办法。今年9月,《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也已经提交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进行二审。
政策之外,如何落实更为关键。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落实‘六稳六保’·优化营商环境”采访团前往广州和深圳多个高科技企业和园区采访,发现多地都从服务的细节入手,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
“在广州开发区,很多政府的部门都是点对点对我们服务,有时候我们有什么问题,会直接在和政府部门联合组建的一些群里面去咨询,他们都会给我们解答,这使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不用跑来跑去才能解决。”长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陆序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目前,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落地,大湾区各城市正和全国其他城市一起,展开一场良性的“竞赛”。
“点对点”服务升级
今年以来,大湾区各市对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落地,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
以珠海为例。今年1月2日,珠海市发布了《关于印发珠海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加强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培育引进,建立高成长创新型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对首次入库的企业,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给予200万元研发启动资金。
7月份,《珠海市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对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给予扶持,最高奖励达200万元。同在7月发布的《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则提出,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发展,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支持。
珠海并非特例。今年以来,珠三角9大城市均出台了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落地政策,并从改善营商环境入手,推动相关政策不断落地。
“我们主营是技术开发和软件开发,今年才落地广州南沙区。在落地和经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商事登记和税务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到税务部门或者是商事登记的专管员,就可以很容易地咨询或便捷地处理,响应的速度很快。”金财云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交付经理温瑞如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广州、深圳等多地,都升级了对相关企业的“点对点”服务,而在此之外,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衣食住行一条龙服务等,也是各地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的措施。
以广州开发区为例。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州开发区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等方式帮助145家科技企业完成20亿元知识产权融资。落户广州开发区的广州华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贤青表示,没有进行知识产权融资之前,知识产权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张纸,锁在柜子里。
“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过桥的融资,这些资金对于发展中的高科技企业是一个坎,如果能够成功就可能出现跨越式增长,如果没有的话企业可能就挺不过去了。”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外,向贤青表示,广州开发区对招纳高科技企业很热情,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有时候我们报一些项目的时候,感觉好像是政府部门的人比我们还着急。”
陆序怀则表示,他们有很多的专利,有很多比较混乱,也没有整理,广州开发区会提供评估机构去帮忙梳理专利,提供融资的方案。“现在我们对专利这一块的重视程度就会比原来提高很多,也知道我们的知识产权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而除此之外,在今年2-3月,他所在的长视科技面临订单暴增,但缺乏原材料和工人的情况,他们向政府部门求助,得到了很多帮助,包括采购途径和资金支持等。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八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650.52亿元,同比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6%。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需要一系列政策环境的配合,现在大湾区各地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需要提供给创新型人才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资水平。但一个地方如果想真的让高科技企业大量落地,创新的氛围也是必须营造的,这是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个长期因素。
如何吸引国际人才?
在打造创新氛围上,深圳是大湾区最为突出的城市之一。
根据统计公报,2019年,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0.85亿元,增长11.3%。
中山大学教授林江指出,深圳科技基因突出,在于深圳出了奇招以点带面,这里的“点”,指的是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通过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有利于科技企业孵化和成长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和人才集聚。这些人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