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价格--读保罗·米尔格罗姆
时间:2020-10-26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每天,都有庞大数额的价值通过拍卖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分配。在过去,大部分人往往将拍卖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价高者得”的交易方式,而202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则向普罗大众揭示了其背后复杂而庞大的“隐秘世界”。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以表彰他们“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拍卖新形式的发明”。巧合的是,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来自斯坦福大学,而威尔逊正好是米尔格罗姆的博士生导师。继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现“夫妻档”之后,2020年又上演了“师徒档”。

米尔格罗姆和威尔逊的研究范围很广,曾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一起在博弈理论、机制设计等领域进行很多研究,因此经常被经济学界戏称为“KMRW四人组”。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拍卖理论方面的学术成就,其实是对其成就的部分认可。《价格的发现:复杂约束市场中的拍卖设计》是米尔格罗姆的新作。该书将拍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疑为经济学家或普罗大众解决日益复杂的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新工具,并令全球的卖家、买家与纳税人从中受益。

回望米尔格罗姆之前的拍卖和拍卖理论

拍卖的历史颇为久远,人类自从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就有了拍卖。真正意义的商品拍卖是从古罗马时代开始的。在长期的掠夺战争中,罗马商人和士兵找到了一条共同发财的道路。即每当战争发生,大批商人就随军出发,一旦罗马获胜,士兵便在战场上就地拍卖掠夺到的多余战利品。

在本书中,米尔格罗姆提到,一些拍卖事件甚至还影响到了整个历史的进程。公元193年,罗马皇帝佩尔提纳克斯因为想整肃军纪而被自己的禁卫军杀害。随后,控制了局面的禁卫军在军营中对帝位进行了拍卖。在这场拍卖中胜出的是狄第乌斯·尤利安努斯,他以向每位禁卫军士兵支付25000赛斯特提(罗马货币单位,100个赛斯特提相当于1个阿币,1个阿币的价值相当于7.9克黄金)的代价,赢得了禁卫军对自己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叛乱的军队冲进罗马城,这位靠竞拍获得帝位的政客,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虽然拍卖的实践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但是真正用经济学理论来对拍卖进行研究,却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里在一篇经典的论文中,讨论了在单物品拍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四种拍卖形式。其一,英式拍卖。竞标人由低到高竞价,价高者得。其二,荷兰式拍卖。拍品由高到低叫价,直到有竞拍者表示接受为止。其三,一阶密封价格拍卖。竞标人分别在信封中写下自己的报价,报价最高者得,并且支付其所报价格。其四,二阶密封价格拍卖。竞标人分别在信封中写下自己的报价,报价最高者得,但只支付报价第二高者所报的价格。

维克里对拍卖的几种形式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收益等价定理。简单地说就是,无论采取四种拍卖方式中的哪一种,其期望收益本质上是相同的。维克里后来因此斩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却不幸在颁奖前突然去世了。代替维克里教授去领奖的,正是米尔格罗姆教授。

在维克里之后,大批学者开始对拍卖理论加以关注。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迈尔森。他利用新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对于拍卖理论重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维克里的理论。迈尔森通过严谨的数学公式推导得出的结论是,在满足竞拍人对物品的评价是独立的、竞拍人只关心自身的期望收益等一系列的前提假设下,所有可能的拍卖机制都会给拍卖者带来相同的期望收益。显然,这一结论超越了维克里等学者之前的研究成果,而能够用于研究所有可能的拍卖,这使拍卖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而,迈尔森的结论虽然在理论上十分优美,但是其赖以成立的条件却是相当严苛,以至于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而在这些条件有一个不满足的前提下,迈尔森的“收益等价定理”就不再正确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迈尔森的结论不是为拍卖理论画上了句号,而是为它提供了一块基石和一个新的出发点。此后关于拍卖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在迈尔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展开。

用“关联评价”解释了“赢者的诅咒”

早年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时,米尔格罗姆就师从威尔逊,并且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从1970年代起,威尔逊就致力于拍卖理论的研究,坐了十余年的冷板凳后,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非线性定价》一书集中展示了威尔逊在拍卖理论以及拍卖机制设计与应用方面的经典成果。威尔逊不仅从此成为电信、交通和能源等领域拍卖与竞标机制设计的权威学者,而且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师出高徒,在威尔逊的指导下,米尔格罗姆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并从此与拍卖结下不解之缘。

米尔格罗姆认为,迈尔森“收益等价定理”的成立依赖于众多的假设,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所有竞拍人对于拍品的评价都是独立给出的,和他人无关。但是在现实中,这一假设显然是不合理的,竞拍人对于拍品的评价不仅仅取决于他自身,而且和其他竞拍人的评价有着重大的关系。

例如,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