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前瞻:哪些改革红利值得期待?
时间:2020-10-23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从当前国内国外形势变化、官方释放的信息来看,或可预判到“十四五”规划中的一些重点议题。像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外部环境变化,大国之间博弈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等对我国变得更为迫切。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在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虽然不会涉及具体量化指标,但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列明阶段性战略取向、主要目标、重点工作等。

这份建议将用于指导“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按照惯例,在2021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会明确经济增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镇化率、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等量化指标。

其中,预期性指标往往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定,用以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共识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多为施政目标,会层层分解任务、确保落实到位。

这些跟民众利益密切相关,也蕴含着大量投资机会。比如“十三五”对生态环保的重视,PM2.5约束性指标纳入,经各方努力,蓝天白云的好天气确实越来越多。

从当前国内国外形势变化、官方释放的信息来看,或可预判到“十四五”规划中的一些重点议题。像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外部环境变化,大国之间博弈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等对我国变得更为迫切。

为了应对外部不利条件,也为了适应国内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明确这是适时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毫无疑问,“双循环”将在“十四五”规划中有系统部署。

此外,诸多基础性改革有望继续推进,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可能成为一大重点;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体系的短板,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更充分的修补,“健康中国”战略的群众基础更坚实;扩内需战略的推进,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为外界所期待。

经济年均增速或在5%-6%

普通民众对“十四五”规划很朴素的愿望,莫过于希望国家经济能稳定增长,收入也能稳定增长。的确,经济增长了,收入增长才有可能。

“十三五”规划预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6.5%。从2016年到2019年四年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增速稳定在6.1%至6.7%的区间,增速虽趋于下降,但整体相对稳定。不过,若往前再翻五年,2011-2015年间,我国经济增速从9.3%降到6.9%,五年时间回落了2.4个百分点。

2020年,我国经济经受住疫情冲击,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有望成为全球唯一的全年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足以体现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如何?市场有不同的判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报告指出,此次疫情将加速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平台的进程,“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将下降至5.0%-5.5%左右。不过,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的特征更趋明显。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十四五”规划可能会明显淡化经济增长目标,要么不设定明确的增长目标,或者设定一个较低的且更灵活的增长目标(例如5%左右)。虽然2021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在低基数推动下有望反弹至7.6%,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加速、储蓄率下降、供应链转移和科技领域进一步受限等抑制因素,预计未来5年中国实际GDP平均增速可能放缓至5%。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大国博弈的深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趋势性、深层次的,以及我国深化改革和“双循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我们的规划应该要有一定程度弹性,“十四五”增长目标可设定在5%左右。如果我们能在“十四五”期间迎来一轮改革红利、人力资本红利、技术革命,就能开启新的局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家总是以GDP的增长来论英雄,“十四五”规划可能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经济基础很好、韧性很强,产业结构也比较健全。经过努力,未来五年中国完全可能把经济增速保持在5%-6%的区间,在不过分计较经济增速的同时,保持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总体目标。

“双循环”是未来五年的主线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无疑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主线。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围绕“双循环”发表多次重要讲话,不断阐释其内涵和外延。习近平强调,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之所以称之为“战略决策”,在于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的要素禀赋也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新冠肺炎疫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