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浦江创新论坛10月22日起在上海举行。证券时报记者在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自2018年起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Nature)开展合作,推出了“理想之城”系列知识产品,并于当日发布《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
据介绍,本期报告面向支持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需求,基于对700多名全球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科学家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间流动集聚的宏观趋势,对未来5到15年间重大的科技突破点和这些突破可能涌现的城市进行了预测,并展望了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未来关系。
中美欧国际大循环及北上深活跃内循环
为分析全球科学家在城市之间迁移和流动的规律,根据受调查科学家当前所在城市、5年前所在城市和未来5年计划或期望迁往的城市信息,绘制了全球科学家流动趋势候鸟图,以体现科学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流动和集聚情况。
报告认为,全球科学家呈现向中心城市汇聚流动的显著趋势。当前分布在全球20大中心城市的受调查科学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过去5年中从其他地区迁移到这些城市的。今后5年中,绝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仍计划在20大中心城市工作发展。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仍是全球科学家汇聚的主要目标。在现居纽约的科学家中,约有四分之三是过去5年中来到纽约的,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全球其他科技中心城市。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也呈现类似的人才集聚特征,体现了这些城市在全球科技人才网络中位于较高层级地位。相对而言,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孟买等新兴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则集聚了大量来自中心城市以外地区的科学家。
中国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科学家双向流动的趋势显著增强,“中-美-欧”科技人才三角迁徙模式凸显。在过去5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科学家双向流动的关系。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中,有7.7%是过去5年由北上深迁往;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中,有3.9%是过去5年由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迁来。未来5年,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且更加趋于双向平衡。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中,未来五年计划或考虑向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流动的比例为15.1%。而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中,未来五年计划或考虑向北上深流动的比例为11.7%。未来中国、美国和欧洲作为全球科技三极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美、中欧和欧美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家流动的三大主轴。
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的内部人才交流频繁而密切,形成了高效的人才“内循环”。未来5年中,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计划或考虑向其他两座城市流动的比例分别为30.3%、30.8%和29.3%,体现了北上深之间高度活跃的科技人才环流。相比较,美国纽约、波士顿和旧金山三城科学家未来5年内部流动比例平均为11.8%,而欧洲伦敦、巴黎和柏林三城科学家未来5年内部流动比例平均为10.2%。
在中国内地城市中,上海显示了最强的科学家国际流动性趋势。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在现居海外城市的全球受调查科学家中,未来5年中计划或考虑来上海发展的比例为4.2%,北京该比例为3.6%,深圳为2.2%。现居上海的受调查科学家中,未来5年中计划或考虑向海外城市流动发展的比例为30.0%,北京该比例为24.7%,深圳为31.0%。
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有望迎来突破
本次调查中全球科学家对未来5年、10年和15年中,可能引领世界创新热点的关键科技进行了预测,凝练形成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全球10大热点科技清单。在科学家们预测中,既有贯穿整个未来15年的重要科技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创新药物等,也有随着时间推进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出现颠覆性变革的科技领域。
记者了解到,如科学家们预期:人们对大脑的了解在2025年之后将达到全新水平,并在2030年后引发人类思维认知领域的重要飞跃;未来10年间癌症有可能被攻克,而未来15年间修复人体失效器官和逆转衰老将成为可能;在2035年之前,核聚变能源和宇宙空间开发也将由梦想走向现实。而在最近5年之内,基因编辑、自动驾驶、数据服务、氢能源和高效太阳能等重要前沿科技发展将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北上深排名全球城市科技创新期望值前三位
根据全球科学家对本人所在研究领域内未来15年内最有可能率先涌现重大创新突破的城市预测结果,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前景受到全球科学家普遍看好,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以13.64%、11.65%和11.08%的支持比例排名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突破未来期望值前三位。期望排名4-10位的城市分别是旧金山、波士顿、纽约、东京、新加坡、伦敦和洛杉矶。
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多数受调查科学家认为北京在工程技术、物理、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三个领域最有可能引领未来1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而上海在化学、医学领域的创新前景受到最多的全球科学家看好。相对而言,全球科学家们认为生命科学和跨学科领域是北京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较薄弱环节,而上海在物理和跨学科领域竞争力较弱。
围绕科技前沿热点技术的中美城市竞争凸显,北上深分别在不同领域形成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