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大湾区其他城市,江门的基础条件并不突出。”提及江门当前的发展现状,江门市商务局办公室主任胡孟军直言不讳。
但他也认为,近年来通过不断修炼内功、强化软硬联通,江门在承接珠三角核心城市产业外溢上初见成效。“尤其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江门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
诚如胡孟军所言,2019年至2020年6月,江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超1亿元项目130个,涉及投资额超800亿元。其中,深圳、广州投资金额分别超过200亿元与180亿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江门在大湾区城市中土地开发强度低、资源要素禀赋优良,正日益成为各类资本青睐的投资洼地和价值高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背景下,江门被赋予“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新定位新使命。
补短板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
作为珠三角重要的贸易中心和产业基地,江门拥有2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产业门类齐全且基础良好,装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五金和轻工食品等产业优势明显。
上世纪80年代,江门还一度是珠江西岸的经济标兵,引领开放之先,GDP紧随广州之后,排名广东省第二。
但近年来,江门的“声量”在逐渐缩小,不仅经济总量被其他兄弟城市超过,外贸优势也深受外部环境影响。
在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江门由2016年的第33名下滑至2019年的第54名,与深圳、广州、东莞等排名前五的标兵差距也越拉越大。
“我们在对外招商过程中发现,江门在企业那里的知名度不高。”胡孟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企业甚至不清楚江门在珠三角中的具体位置,招商团队曾深受其扰。
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陈小曼也坦言,江门经济规模偏小,产业层次整体不高,导致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水平在珠三角中相对落后。
“江门在湾区城市中的知名度较低,与江门的交通区位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亟需补齐与大湾区内部城市的互联互通短板。”陈小曼说。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江门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推进“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江门为此提出加速补短板,通过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不断完善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承接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溢出,搭上湾区建设的快车。
陈小曼提出,接下来江门将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项目。例如,加快深江铁路江门段、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港广海湾港区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与5G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深度融合、同步建设,推动智能传感器、AI机器人、巡检无人机等新技术、新产品在交通、能源、物流网络中的规模化应用,做大做实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还要提升园区平台发展水平,从市级层面统筹开展银湖湾滨海新区、广海湾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优先解决阻碍新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大对新区的政策、资金和项目建设支持力度。
“围绕高速公路‘五横五纵二联’格局构建新产业平台,我们近期重点优化江门大道沿线产业布局,依托中开高速等重大通道布局与深圳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陈小曼说。
提升“侨动力”,念好“交通经”
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自然要在“侨”字上下足功夫。江门拥有400多万五邑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
“在香港700多万常住居民中有五邑籍乡亲约135万人,在60多万澳门常住居民中有五邑籍乡亲约20万人,这为江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小曼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众多华侨华人做保障,有助于江门引导港澳资源回归,通过“侨”动力提升创新动能。
江门在境外设立了24个境外商务交流处,进一步拓宽对外资的招商引资渠道。以中国(江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江门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为契机,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平台。
今年上半年,江门创造了实际吸收外资增速珠三角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引进了法国电力国际、英国BP、松下电子部品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维达、李锦记、亚太森博等一批知名外资企业发展壮大。
日前,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已进入初步验收阶段,“枢纽经济”将成为推动江门经济发展的新抓手。
江门站一旦通车,将成为江湛铁路、深江铁路、广佛江珠城际、广珠铁路、广珠城际、江恩城际、珠肇高铁、南深高铁等多条轨道交通以及江门城市轨道交通线的交汇站,江门将纳入广深等中心城市的半小时都市圈,人才、资源、信息将加速交流和融合,筑牢江门与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的“朋友圈”。
江门市域面积9504平方千米,约占珠三角的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