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的深圳资本市场,今年也迎来了30周年。历史的答卷,深圳资本市场完成得非常漂亮,后面的篇幅,又将如何书写呢?
近日出炉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其指明了方向。
实施方案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等表述,给予了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
抓住国家赋予的权限和使命
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师、北大汇丰经济学博士朱东山,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指出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其中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标志着深圳或将获得国际板的创办权限。
存托凭证(DepositoryReceipts,简称DR),又称存券收据或存股证,是指在一国证券市场流通的代表外国公司有价证券的可转让凭证,由存托人签发,以境外证券为基础在境内发行,代表境外基础证券权益的证券。通俗理解就是境外企业可在深交所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目前第一步是允许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业务在境内的红筹企业在深交所上市,最终目标是实现注册地和经营业务都在境外的优质企业在深交所上市。”朱东山表示。
朱东山认为,接下来,深圳应抓住国家赋予的权限和使命,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制度规则体系:
一是推动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业务在境内的红筹企业在深交所发行存托凭证;
二是深入推进创业板注册制,待时机成熟时,探索建立“T+0”交易制度;
三是引导已在美国上市的国内优秀企业回归A股;
四是建立存托凭证发行和交易制度,鼓励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优秀企业到深交所发行股票或债券;
五是筛选一批现金流稳定的公共基础建设项目批量开展资产证券化,在深交所进行交易;
六是探索在深交所率先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交易。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表示,对于深圳而言,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深交所优势,加快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其次,深圳应当扩大风投市场规模,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环境,培育大湾区内更多“科技独角兽”企业崛起。此外,深圳目前已形成了较好的金融科技基础,未来可以继续开展前瞻性布局。
深圳资本市场改革步伐不停
以深交所为依托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深圳这座城市加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本市场把企业搞活了,也把深圳经济搞活了。另一方面,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以敢拼、敢干的勇气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先试先行。今年以来,深交所改革创新动作频频。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超预期落地。今年8月,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的创业板改革正式落地,这是首次将增量与存量改革同步推进的资本市场重大改革。落地这一个多月以来,整个市场运行平稳,新股定价愈发市场化,市场发行效率显著提升,为注册制推向全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是创新投融资机制、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我国基础设施REITs底层配套工作已基本就绪。8月26日,深交所在基础设施公募REITs实务讨论会上表示,目前公募REITs审核、发售等相关配套业务规则的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业务系统也初步准备就绪,将配合业务规则发布启动相关测试。目前已有深市公司透露,正在准备REITs项目申报材料。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为契机,深入推进落实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重点任务和先行示范区首批授权事项清单,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规则体系,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努力构建与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助力深圳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