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南沙科学城科创交流中心土建工程顺利完工,并完成首层布展,成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内落成的首座公共建筑。距其不远处,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均已启动场地平整和围蔽施工等前期作业。至此,规划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正一步步从蓝图中走向现实。
调研团队发现,依托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顶尖科研力量,南沙雄心勃勃,正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高端优质资源落地转化,着力将南沙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高地,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主要承载区。
大手笔建设重大科创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
作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引进的首位高端人才,杨华勇教授干起事来雷厉风行。甫一报到,他便密集邀请了数十位国内顶尖大学、研究所及涉海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前来实验室考察、学术交流及合作洽谈。
“我们想做一个海洋高端装备联合创新坊,利用5年时间把创新坊内10-20家协作单位融合打造成一个创新共同体,实现最终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杨华勇看来,要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依托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载体,“因为没有高水平的平台,就吸引不到高水平的人才,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自然无从谈起。”
杨华勇自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业二十余年,他一直聚焦在海洋领域,先是在国防科技大学做海洋观测技术和装备研究,于2016年前往江苏一家海洋观测装备企业任职总经理兼技术总监,是一位既懂技术研究又擅长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
“来南沙,就是奔着实验室而来。”杨华勇口中的实验室,是广东省对标国际一流打造的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是广东省及南沙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大平台、大装置,实验室将聚焦8大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发展7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方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个产业孵化中心。
杨华勇告诉调研团队,用“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形容南沙似乎颇为合适。正是得益于实验室的建立,才引得大批高端人才汇聚南沙。实验室成立一年多,目前已汇聚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其中包括16个院士团队,以全职和双聘形式吸纳的科研人员达到800余位。
实际上不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南沙正加紧推进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动高端优质资源向南沙集聚,积极对接港澳科创资源,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站位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为原始创新“甘坐十年冷板凳”
对于如何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颇有发言权,早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落地南沙时,刚刚博士毕业的高民就经常奔走于香港与南沙两地之间,并促成了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向香港科研界开放。
“重大科学装置及重大平台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只有平台建起来了,创新要素才会集聚,才有可能催生出原始创新。”高民说。
但在他看来,科研、创新以及产业化,实质上是三件不同的事。科研的本质是把钱转化成知识,做科研是为人类探索未知知识;创新是把知识转化成钱,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中找到相关知识点,做成系统或技术;而产业化则是将科技创新落地成规模化产品。
“很多情况下,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首先板凳要甘坐十年冷。”高民认为,利用重大科学装置及重大平台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只是一方面,南沙应该鼓励科研平台拿出30%的精力去研究最前沿的问题,并集中精力解决贴近产业的实际需求。
香港科技大学在孵化原始创新方面做得很有代表性。例如,诞生了直径只有0.4纳米的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几毫秒内可从液体变为固体的电流变液、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全球首创的智能杀菌涂层等,均出自香港科技大学。这一切均离不开其“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积累。
而一项调研也发现,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创业比例非常高,其中很多代表性创业者,在创业时几乎都选择了其当年大学期间从事的科研方向。晶科电子创始人肖国伟创业从事的LED发光芯片,是其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云洲智能创始人张云飞从事的无人船,是其博士期间的课程设计。
而这一切也逐渐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得以成功复制。作为原始创新与商用技术的桥梁,研究院孵化出了广州码石信息科技、广州紫川电子科技、广州材智新材料科技等十余家创业公司。
高起点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撬动全国创新资源服务南沙
从广州市区沿南沙港快速路、南沙大道一路南下,驱车只需1个小时左右便可抵达广州南沙科技创新中心,这里草木葳蕤、空气宜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隐身其中。
“要将南沙打造为华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责任重大。”面对调研团队,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执行总裁廖晓东开门见山地说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