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从2010年起连续十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的表现尤为抢眼: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那么,中国制造为什么成功?中国市场的生存法则是什么?中国制造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对于这些疑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在其所著《大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基因优势与未来变革》一书中,基于自己提出的“追赶阶梯理论”做了明确的解答。
解读中国制造的优势来源
对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来源,一些中外学者和媒体归纳为三点:一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作为后发国家所具有的模仿优势;三是制度性的优势。作者虽然也认可这三点优势的作用,但认为总结得还不够全面。作者在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需要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制造崛起背后的关键因素,因为那些普遍的因素无法完全解释一些与众不同的现象——虽然我们并不否认上述因素对于中国制造崛起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新的解释框架,必然与中国情境的特殊性有关。”
于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书中补充了一种对中国制造业优势来源的解读方式——追赶阶梯理论。
作者“追赶阶梯理论”的产生前提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业的追赶过程,这包含了市场追赶过程和技术追赶过程。作者将中国企业所形成的市场结构看作是一个“阶梯”,形成了“市场阶梯”的概念,其含义为:一方面,每个企业都会出现在这个市场阶梯的某个定位上,而这个定位取决于它当前的质量水准和技术水平。由于追赶过程中企业都会不断通过学习沿着市场阶梯向上迁移,因而这个过程就非常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爬楼梯的情形。另一方面,处于这个市场阶梯中的任何一家企业,它们与阶梯中邻近的企业(处于相邻的上端或下端)之间的知识差距是它们与整个阶梯中任何其他企业之间的知识差距当中最小的,因而这些邻近的企业也是它们易于进行知识引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由于这些邻近的企业都会从它们各自邻近的上端企业进行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导致市场阶梯顶端的企业所带来的先进知识,包括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都可以逐级地被吸收消化,转换为下一级企业所能够理解和吸收的知识,从而使整个市场阶梯中的企业都有可能从中获益。
作者认为中国的市场阶梯具有三个特性:庞大的本土市场规模、高度分割的市场结构以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而这三大特性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进步。比如,“高度分割的市场结构”使中国企业在追赶的早期阶段,可以避开跨国企业盘踞的高质高价市场,较为容易地开发那些被忽视的低端市场、边缘市场等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例如,华为就是从边缘市场出发,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来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体系,为未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技术追赶过程是对作者“追赶阶梯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解读视角。作者在解读中提出了“技术阶梯”的概念,即如果我们把一个特定的产业当中存在于中国市场的企业,包括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按照它们的技术能力水平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它们将会形成一个类似于市场阶梯的技术阶梯。对此,作者还吸收了美国经济学教授加里·H·杰弗逊和托马斯·G·罗斯基的研究成果。在1994年,他们就已经关注到中国的创新系统存在着一个相对较为连续的技术阶梯,他们把这个阶梯称为“质量阶梯”。他们还提到,在当时的中国,如果以技术水平划分的话,由上至下存在着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小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私人企业这样的一个阶梯。由于这个阶梯具有较高的连续性,每一阶梯都从外部为它的下一阶梯起到技术吸收和传递的作用。具体到现实而言,合资企业在吸收和转换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后,通过一种技术溢出机制把该技术传递到大型国有企业,而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产业关联、技术外溢机制把技术转换成小型国有企业以及私人企业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许多乡镇企业的技术就是来源于国有企业,以至于在一些研究文献中把乡镇企业中来自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称为“星期天工程师”,因为他们是利用周末去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开发产品,或者是现场解决乡镇企业所面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很鼓励这样的技术转移形式。
追逐中国制造奇迹的法则
作者在自己提出的“追赶阶梯理论”基础上,还归纳了9条中国制造业的“中国市场的生存法则”,如“捕捉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以低成本制造能力为基础”“整合本地化创新”……这9条法则并不是作者的原创,它们都来自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是作者对企业发展有效经验的“归纳”。
比如,“整合本地化创新”。一些人对中国制造业有一个误解,以为中国制造业很少创新,其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廉的价格。作者对此不仅做了正面否定,还引用刊登在2012年《麦肯锡季刊》上一篇名为《给CEO的一份在中国创新的指南》作为“旁证”。这篇文章有这样一个观点: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高管误解了“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