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六届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广州黄埔区、广州高新区顺利收官。李晓军团队终于可以松上一口气了。
在经历了5个月的激烈角逐后,凭借在纳米光栅设计、尖端纳米加工以及系统性开发等多个方向关键技术研发上的突破,他带领的纳米光学器件项目团队在大赛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未来企业组冠军。
实际上,不止李晓军团队的项目,报名大赛的自研磁芯制备的高性能纳米晶磁芯、5G天线新型基材、纳米通道灭菌材料、防病毒口罩材料等诸多项目也崭露锋芒,既有针对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的尖端技术,又不乏“接地气”满足日常所需的创新应用。
大赛主办方负责人、广纳院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表示,举办大赛恰恰在于带动和发掘这些在技术基础、团队构成、市场前景等方面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纳米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促进纳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纳米产业发展。“从大赛涌现出的要素看,广州黄埔区的纳米产业前景光明。”
打通纳米科技转化关键环节
作为中国纳米科技领域的领先赛事,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自2020年起,大赛总决赛移师广州黄埔区、广州高新区。
本次“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高新区管委会指导,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同主办,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支持。
自4月报名启动以来,大赛受到了众多纳米科技领域创业者的关注,吸引了来自北京、长三角、珠三角、西部、湖北、安徽6个分赛区逾200个参赛项目,涉及纳米器件、纳米制造、纳米健康与环境等纳米领域热点板块。
在赵宇亮看来,参赛者踊跃背后得益于世界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当前,纳米科技已经成为引领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60余个国家启动了与纳米相关的研发计划。
“全球领先的科学与医药信息出版商励德·爱思唯尔(ReedElsevier)发布过一项报告称,过去20年全球共计有960个最显著的科学研究方向,其中89%跟纳米科技有关。”赵宇亮直言,纳米科技具有普适性,是所有科学技术的底层技术和基础,几乎支撑了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大部分科学研究领域基层的发展。
而中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发展也进入到了关键阶段。赵宇亮在大赛总决赛致辞中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很大的进步,积累了大量的成果,相关专利已经达到21万件,一些领域甚至属于并跑、领跑地位。
“但这些成果大部分还停留在论文、专利上,没有被转化成真正的技术和产品,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真正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之间的链条。”赵宇亮认为,当前如何加强纳米科研成果的应用,是中国纳米科技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就致力于将“技术”对接“产业”,打通纳米科技转化关键环节。与会专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将总决赛移师广州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将有助于推动一批优秀的纳米科技领域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落地。
凝聚“工匠型”队伍专职产业转化
与往届比赛不同,今年“纳米之星”大赛参赛企业或团队展现出两大亮点:一是涉及信息技术的项目数量明显提升;二是针对“卡脖子”技术展开的研发及产品明显增多。
在总决赛29个参赛项目中,有近半数的项目内容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其中不乏纳米光学器件项目团队的“全息衍射波导显示器件”项目这样的改变人类信息感知与交互的颠覆性技术。
除此之外,大赛总决赛还涌现了一批覆盖高性能磁芯、有机半导体、高性能复合材料、高能量密度储电材料及器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项目。在赵宇亮看来,越来越多企业和创业团队以突破核心技术封锁为己任,利用纳米科技赋能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
在赵宇亮看来,中国有能力突破“卡脖子”问题,关键要在于找准“病根”。
“科技创新链条可分为9级,其中1-3级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环节,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完成;而6-9级属于产品和市场产业化环节,企业是操作的中坚力量。最关键的则是中间的4-6级,属于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环节。”赵宇亮说,“病根”恰恰就是中间环节。
作为科研成果的拥有者,科研工作者往往由3-5个人组成,无法应对大规模的产业化,造成了中间关键环节的空白。“广纳院的成立就是要弥补这个空白,嫁接起基础研究和产业之间的桥梁。”赵宇亮说。
2019年12月挂牌成立的广纳院,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广州高新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于国际一流的纳米科技转化基地,聚焦科技创新链4-6级,打造完整的1-9级科技创新链,形成创新链上中下游的同步协调发展机制。
据了解,广纳院现在正在打造一支规模达两千人、具有专业水准的工程师队伍,专职做纳米科技的转移转化,弥补创新链4-6级这段转移转化的缺口。广纳院希望把国内有志于做转移转化的工程师聚集形成“工匠型”队伍,将中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