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26-29日召开,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毫无疑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会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和指导思想。
近期,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在西安举行,主题紧紧扣住双循环。包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陈元,CF40常务理事会副主席、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蔡鄂生,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CF40常务理事、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CF40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CF40特邀嘉宾、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在内的国内顶尖学者齐聚一堂,从多个维度分享了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见解。
今天的推送摘取了本次曲江论坛上的部分精华观点,供各位读者参考。
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现场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打造“双循环”的战略构想:“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金融开放为重要着力点
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既涉及到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流通之间的循环畅通,也涉及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流动、优化配置的循环畅通。
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主体,但在这方面,国内市场和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技术、资本、土地、数据等方面都面临不畅通的问题。
技术方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生产、再到现实应用的渠道不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割裂。资本方面,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等基础价格的形成机制仍然有待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有待提高。土地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限、城市中实行招拍挂制度引致严重社会问题,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割裂。土地具有社会和资本属性。解决好土地资本化及土地股权融资问题,可以将历史积攒的财富向产业链高端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数据方面,存在数据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安全保障不足,以及国际规则制定能力不强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自身努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打开大门,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
“双循环”是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非闭关锁国,超大规模市场也绝非封闭的国内市场,而是开放、包容、联通的国际国内双市场。中国要坚定推进对外开放,以金融开放为重要着力点,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可以通过鼓励外资和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增加国内金融领域的竞争水平。还需不断优化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在金融开放中寻求开放与安全的平衡点。在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原则下,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国际国内货物、资金、人力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中国经济良性运转的同时带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
降低居民养老和住房负担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实现国内大循环,需要牢牢抓住“内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有层次的、多元化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要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增强国内供给能力,提升内循环的效率和顺畅程度。
挖掘国内需求,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水平,一个基本前提是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结构,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首先,要实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就必须增加收入,包括工资收入、投资收入和其他收入。增加收入就要增加就业,我国的人口量多,劳动力也很多,现在民营企业基本上占中国就业的80%以上,国有企业大概占10%多。因此,要想增加就业,就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其次,要增加分配,改善分配结构。增加分配不能只提高工资和其他收入,还要提高效率和效益,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让人民群众有钱可花。
第三,要在消费环节,降低居民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最重要的是要降低养老和住房负担。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保支出,发展市场化的保险行业,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强养老保障能力,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此外,要重视房地产价格过高对居民消费的持续挤出效应。当前,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倾向仍然存在。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占GDP比例已达70%—8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行业。
早在疫情之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就已经显现过度繁荣的迹象。2018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13%,地区之间的价格和供需也出现了严重失调,更重要的是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房地产相关行业造成了经济扭曲,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十分显著。因此,要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在货币宽松时期,更要警惕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再次推高房价的现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