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既是宏观层面国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观层面行业升级创新突破的主攻任务,更是微观层面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尤其需要在理论、历史、全局、国际、实践五个方面视野的互动融合中,不断展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壮丽图景。
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视野
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发展、丰富与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指引着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前进方向。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视野,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要做到:一是初级阶段最大国情的实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着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多层次、多样性的现实,同样是新时代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客观条件。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脱离初级阶段国情的最大实际,更不能偏离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的根本要求;既不能好高骛远舍本逐末,也不能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二是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标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刻指明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评判标准,即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既是检验的客观标尺,也是着力的行动方向。只有始终贯彻落实这几项标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之中。三是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的基本原则。既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也要大力推动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更要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交叉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割裂对立。四是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思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也指明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方法路径。既要不断培育和增强国有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还要发挥和提升非国有经济的支撑促进作用。这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国民共进国民互促,共同形成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磅礴动力。要通过分配制度、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充分激发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服务中,加大优化调整的力度。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不断推动国有经济质效齐升。
遵循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历史视野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新的起点实现行稳致远,仍然需要秉持传承过往积累的基本经验与有效做法。遵循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历史视野,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要做到:一是坚持系统整体的思维导向。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对象是国有经济整体,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产业。一方面,国有经济要牢牢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筑牢夯实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从全国来看,某一区域或某一产业,国有经济的分布与结构应当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布局结构更加契合发展要求和各地实际。二是把握国有经济的两个属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继续把握好国有经济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方面,要彰显国有经济的自然属性、一般属性。无论是发挥国有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还是集中到关键领域核心环节,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参与竞争,都需要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具有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另一方面,要彰显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特殊属性。国有经济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必须要以提供公共产品、追求社会价值、保障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要为己任。如果只强调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国有经济就脱离了质的规定;如果只强调社会属性而忽视自然属性,国有经济就缺少了有力支撑。三是运用对立统一的改革方法。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始终着眼于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国有经济分布范围依然过宽,在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行业95个大类中也基本都有分布。国有经济根据管理权限在部门或地区间分布,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经营性国有资产也未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尽管各地方、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现实基础、经济环境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产业结构趋同度高,分工协作对接不充分,特色特点还不够鲜明。国有经济主动适应科技进步要求,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但自主性、创新性、可控性、价值性等方面仍有诸多难点堵点亟待逐一破解。
贯穿提升国民经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