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四十人论坛
本文作者:张晓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金融如何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CF40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认为,我国应该在金融方面需要做好十件事:
第一,要把握好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制度所面临的新一轮开放升级和变革,必须根据科技创新的实践,加快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
第二,新发展格局下要继续发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作用。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培育壮大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股权投资和证券市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要抓紧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做好短期宏观政策和中长期的发展衔接,把握短期政策力度和节奏,为中长期结构性改革预留空间。
第四,要关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更要警惕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倾向。
第五,必须坚定地推进制度型金融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就是在学习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来推进开放。
第六,实行制度型负面清单管理更有助于坚定我们扩大开放的决心。
第七,推动人民币国际使用有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当前形势下,推动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的币种。
第八,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九,通过推动商业银行股权投资试点实质落地来解决小微企业最需要的股权投资。应该加快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的真正落地。
第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基于解决未来社会大问题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恰恰是可以把融资结构、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长期资本形成、有效降低宏观杠杆水平等诸多棘手问题串起来解决的一条途径。未来从目前现收现付制的DB型养老计划转向发展基金积累制的DC型养老计划是必然选择。
金融如何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文|张晓慧
从金融角度看,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做以下这几件事。
一
第一,要把握好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我以为金融无疑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必须致力于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致力于配合解决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这或许才是金融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准确定位。
从国际经验看,英美等西方金融强国都曾经通过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包括现代投资银行和创业投资体系在内的现代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成功地服务了第一次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解决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金融基础,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当前,中国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金融大国,我们的银行体系、信贷市场规模、外汇储备规模都是全球第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的规模排全球第二。但我们距离金融强国应该说还有漫长的路途要走,可以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也为金融的结构性变革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成为金融强国提供了一次机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引擎,在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效率和科技创新也是相互成就的,这在发达经济体的实践当中早就得到过验证。众所周知,华尔街和硅谷实际上也是相互成就的。
在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推动国内大循环需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
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这意味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制度所面临的新一轮开放升级和变革,必须根据科技创新的实践,加快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只有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才能给予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更精准、更直达的金融支撑。
二
第二,新发展格局下要继续发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作用。
首先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可以通过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居民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内需,推动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为“双循环”特别是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需求的拉动。同时,我们也要强化监管约束,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