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在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我国数字金融发展迅速,以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数字金融服务快速向社会生活渗透,但消除支付领域数字鸿沟还面临不少新挑战,特别是城市数字化程度较高,移动支付发展更快、场景更多,城市里的老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更为凸显。因此,消除支付领域的数字鸿沟,是支付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支付红利要惠及更广大人群,避免一部分人群掉队。要充分关注最广大公众利益,将线上线下、传统和数字支付手段相结合,适度保留一定的网点、现金存取设施,让支付服务更有温度。
温信祥表示,目前国际上对数字鸿沟理解还没有形成共识,在定义方面,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数字鸿沟定义为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获取通信技术以及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新形势对消除数字鸿沟提出新要求,支付红利要惠及更广大人群,避免一部分人群掉队。与西方国家已经从工业化进入信息化社会相比,我们工业化尚未完成。一些地区还停留在农业为主的阶段,但与此同时,金融、零售等部分行业已经迅速进入信息化,多层叠加投射到支付领域表现出来的差异更为显著。有些人可能会跟不上,因为发展太快了。
温信祥还认为,消除数字鸿沟是服务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从支付视角来看,释放内需潜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96亿元,在促进非网民上网的主要因素当中,卖出农产品增加收入与方便购买商品分别占比为25.9%和23%,可见这部分触网和支付的需求空间还十分广阔。
为消除支付领域存在的数字鸿沟,温信祥给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夯实数字支付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支付环境提档升级。推进数字身份基础设施建设,要借鉴新加坡、印度等国经验,探索建立我国统一数字身份信息系统,通过将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纳入身份信息采集范畴,为数字金融、身份识别等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二是补齐制度与市场发展短板,加大B端市场投入,精准对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付需求,降低相关手续费用。提升个人服务精准化水平,聚焦老年人、农村居民、入境境外人员的支付需求,量身定做支付方案,使数字发展成果向全民开放共享。三是筑牢数字支付安全防线,健全严监管、常态化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支付数据安全治理,坚决打击信息采集时的“霸王条款”,同时要严格规范集团内部信息的交叉使用。四是统筹兼顾创新,并非所有人都有强烈的数字支付需求,对于不同情况的人群要区别对待,尊重多样化的支付习惯,充分关注最广大公众利益,将线上线下、传统和数字支付结合,适度保留一定的网点、现金存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