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信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临港新片区也将从纳税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推动。
9月24日,上海市经信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片区初步构建前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到2035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前沿产业竞争力世界领先,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是临港新片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临港新片区也将从纳税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推动。
据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刘平介绍,截至目前,集成电路领域,前期已签约和近期拟落地的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近1600亿元。生物医药领域最近有24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到160亿元,很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生命蓝湾”。
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孙筱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四大主导产业,这些都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片区在对这些产业发展的支持,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领域,积累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将能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做出创新策源的贡献。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临港新片区通过打造“生命蓝湾”这一专业性的园区,把整个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协同配套方都集聚在一起,就近协同科研攻关、降低生产物料成本,可以加速优质的医疗器械、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上市。
聚焦芯片、AI等前沿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的布局在《规划》中分量颇重。
刘平指出,临港新片区正在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七大”前沿产业集群。其中,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地位,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等前沿产业,促进产业链高级化和产业基础现代化。
针对重点产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晓华在会上介绍,临港新片区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企业,落实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同时,正加快建设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信息飞鱼等特色产业园区。
不仅如此,对特定产业,临港新片区还制定出台了“1+4+X”产业政策体系,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刘平举例道,“生命蓝湾”产业园出台了2.0版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突破、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可给予最高3亿元、5亿元支持,鼓励市场主体技术产品创新。
在上述政策等的拉动下,截至目前,集成电路领域,前期已签约和近期拟落地的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近1600亿元;生物医药领域最近有24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到160亿元,很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生命蓝湾”。
在产业链方面,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指出,要聚焦产业链,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和重大项目的协调力度。
“目的是引进更多高能级的项目,提升产业的外向度和开放度。还要聚焦高能级的产业,通过高能级产业的成长、培育,包括引进国内的一些企业,就可以培养新型贸易的基础,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和发展。”申卫华说。
孙筱和指出,临港新片区发展国家倡导的四大主导产业,也是在为长三角做一些科技创新的策源贡献,有助于攻关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临港新片区通过打造专业性的园区,把产业上下游或者是产业的协同配套方都集聚在一起,再就近进行科研攻关,可以加速一些优秀的医疗器械、药品的生产和研发。
已拥有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规划》中提到,要优化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入全球领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创新产业集群。
临港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布局进展如何?孙筱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临港新片区拥有多家新能源整车厂,具有代表性的是特斯拉和上海汽车。特斯拉目前生产的Model3车型,预计明年初可生产和交付同样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的ModelY车型。上海汽车制造了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插电混动新能源汽车荣威eRX5,搭载上汽世界级蓝芯高效动力、绿芯新能源技术及互联网大数据引擎,带来更节能环保、更智能便捷的出行新价值。
临港新片区还打造了全国首批的三个之一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约包括26.1公里开放测试道路、3平方公里封闭测试区及数据中心,初步构建了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系统环境,供做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厂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