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学看待社会分工变化
时间:2020-09-24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滕泰

最近有一篇前发改委官员的文章《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直到今天》引起较大社会共鸣,作者年勇先生认为虽然美国的制造业在GDP占比是11%,但如果算上美国那些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则美国制造业占美国经济总量超过60%。由于中国的制造业在GDP的占比到2019年已经降低到27.2%,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的担忧,该文提出不能简单从生产环节的产值占比来看制造业的重要性,从而缓解了很多人情感上对制造业占比下降的困惑。为什么人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了农业占比降低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却不能理解制造业占比下降所代表的技术和社会分工的进步呢?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际双循环战略下,如何科学看待制造业占比和相关的社会分工变化?

农业占比降低所代表的技术和社会分工进步

一个产业可以很重要,但其产值并不一定在GDP占比越来越高。

比如,农业为人类提供基本的食物供给,其基础性和重要性恐怕无人否认。然而,几乎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农业在GDP中的占比都是已降10%以下。2019年,美国农业增加值达1692.08亿美元,占GDP比重0.79%;同期中国农业增加值为10214.85亿美元,是美国的6.04倍,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

虽然农业在中国经济总量占比只有7.1%,但是若没有农业,不仅没办法维持14亿人的基本生存,而且很多与农业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将无法存在。然而,如果为了论证农业的重要性,把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产品加工业(如白酒、饮料、休闲食品、棉纺服装等)、与农产品相关的商业和运输服务业、甚至餐饮业、与农业有关的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都算上,那么“农业”在中国经济的占比恐怕也超过50%了。

那么,是农业本身带来了相关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吗?恰恰相反,是化肥、农机、农药等工业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进步从技术上支持了农业总产量的增长;白酒、饮料、休闲食品、棉纺服装等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以及与农产品相关的商业和运输服务业,从需求上打开了农产品的增长空间。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与农业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依旧会长期停滞在几百年前的水平;而这些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产值的增加,而且其本身的产值增长远远超过农业,从而造成农业在GDP占比不断降低——农业在经济活动中比重的降低,反应的是技术和社会分工的进步。当然,农业占比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符合本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就业的需要。

制造业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人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了农业占比降低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并用“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的占比)的降低来代表消费结构的升级,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占比的提高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大部分中国人却并不能理解制造业占比下降所代表的技术和社会分工的进步。

比如,有人提出既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制造业占比太低经济就是“产业空心化”,所以应重视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不能让制造业占比继续下降。为了扭转制造业占比降低的趋势,有专家学者甚至提出,把“制造业占比”作为一个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制造业占比越高,地方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如果真的用这样的指标来考核,那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反而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质量最低的地区了?

显然,如果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而又不理解产业结构变化背后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规律,仅仅是从表面现象出发,所制定出的指标就有可能起到不正确的导向作用。

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环节的产值在GDP中占比下降相似,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发达,生产制造环节产值在经济中占比下降与制造业的重要性并不矛盾。正如年勇先生文中所述,在美国占经济总量81%的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最近几年已经提高到48%左右,因而美国的制造业占比实际达到60%左右。所以,一方面单纯生产环节体现的制造业产值占比下降,另一方面与生产环节相关的服务业产值却迅猛增长。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确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虽然美国制造业在GDP占比仅为11%,但美国仍然是制造业强国。同样,虽然德国、日本制造业占比仅为20%左右,这些国家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其实都很强大。

虽然单纯生产环节的产值占比并不代表强大的制造能力,而真正代表之制造业竞争力的技术水平、设计能力和品牌的价值含量在实际经济活动统计中未必表现制造业的产值,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制造业占比越低越好,比如英国制造业占其本国经济比重仅为8%,美国制造业占比11%,的确带来很多制造业外迁和相应的就业机会转移问题。考虑到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中国的制造业应该保持相对完整的供应链,其占GDP的比例应长期保持在20%以上,不低于日本和德国。

苹果和微软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吗?

如果制造业生产环节产值占比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制造业总体规模的萎缩,也不代表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那么是不是“生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