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湖南、安徽、浙江新设或是扩区,有利于进一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安徽新兴产业要素比较活跃,浙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将通过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补链强链,依靠产业链集成创新进一步稳链固链,提升产业链...
自贸试验区实现长三角全覆盖。
9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安徽补上了自贸试验区的空白。
“安徽要发挥后发优势,做到后来者居上”,安徽省副省长章曦提出,在建设自贸试验区中,要充分发挥安徽的科创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探索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机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新模式和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浙江则更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全面建成,成为原始创新高端制造的重要策源地、推动国际经济交往的新高地,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也使得下一阶段沪苏浙皖迈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具备基础。综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不仅在提升自贸试验区的数量和面积上,更是在自贸试验区的结构和层次上有了进一步布局,这也能看出新时期长三角在对外开放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
补齐长三角开放领域短板
9月21日,安徽省副省长章曦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设立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安徽的重大使命,是安徽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平台,也是安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
安徽方案指出,设立自贸试验区旨在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要求,发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马庆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也使得下一阶段沪苏浙皖迈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具备基础。开放、创新等层面的一体化才是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三省一市需要集聚国内外最优秀的人才技术金融等创新资源,为加快培育形成全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奠定制度基础。一体化的交通、产业、生态等基础协同后,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级化将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高端形态。
要素配置优化后,能不能在更高层次对接世界一流水平?
马庆斌认为,在开放经济、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时代,一个区域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其开放和创新的能力,在于聚集高端人才和资本的能力,而非劳动力价格和土地开发空间等传统要素。安徽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需要有高质量的开放平台,更好与国际接轨,更好融入长三角的开放大潮。此次在安徽设立自贸试验区,不仅补齐了长三角区域在开放领域的短板,也有助于在发挥安徽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更好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让安徽从长三角腹地,加入到开放前沿的队伍。
此次还设立了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浙江扩展区域方案明确,要着力打造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并提出到203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全面建成,成为原始创新高端制造的重要策源地、推动国际经济交往的新高地,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区。
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认为,从聚集油气全产业链拓展到“五大功能定位”,这是基于浙江的省情、浙江的特点而做的统筹考虑,也是为了更加能够发挥我们浙江的特色优势。拓展到“五大功能定位”之后,浙江的油气全产业链这项工作还是会继续得到强化,在原来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强实力,不会受到削弱。
马庆斌还进一步提出,综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不仅在提升自贸试验区的数量和面积,更是在自贸试验区的结构和层次上有了进一步布局,这也能看出新时期长三角在对外开放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
沪浙苏皖自贸试验区联动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如何发挥好安徽自贸试验区作用?
章曦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出发,包括:在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作为、在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中实现新作为、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新作为、在学习借鉴发展中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实现新作为和在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中实现新作为。
“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建立和沪苏浙的联动发展机制,发挥好空间、要素、产业互补的优势,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同时辐射带动‘五个区块链接’,促进全省更高质量地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章曦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安徽方案和浙江扩展区域方案中,都对高端制造业进行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