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LPR还将横盘到几时?
时间:2020-09-22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庚南

9月份的LPR又是这样毫无悬念地出炉了:一年期LPR为3.85%;五年期以上LPR为4.65%,与8月报价持平。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风向标的LPR,其神秘面纱总是早早地被央行的“麻辣粉”撩开。9月15日央行以“量增价平”的方式进行的6000亿元MLF操作,利率维持在2.95%,已明示了顺延至9月21日发布的LPR仍将继续维持横盘态势。

至此,LPR已连续5个月横盘。这种态势与市场频频发出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呼声相碰撞,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这种横盘,是下行中的停歇,还是反转上行的信号?

LPR持续横盘的理由是什么?

LPR自横空出世以来就踏上了下行的路。1年期LPR从2019年8月的4.25%持续下行至2020年4月20日的3.85%,此后下行的脚步戛然而止。是什么原因让LPR止步不前?

我觉得,首先应该打消的一种观念:LPR是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生,或者说LPR的方向是向下、向下再向下。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

诚然,央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中包含了畅通利率传导渠道、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意图。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推动商业银行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进而实现利率“两轨合一轨”,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需知,利率不可能无限制、无休止地下行,即使央行引导LPR下行的初衷不变,但利率工具的运用仍需综合考量经济增长、通胀及金融风险等因素。近年来,各种围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与措施的叠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成本压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市场形成了一种暗示:企业贷款利率将会越来越低。其实,理性告诉我们,这显然不可能。

实际上,利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传导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充当着调节器、平衡器的作用。经济趋冷,需要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市场投资和消费需求,但同时又需要防范信用膨胀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货币供给过多造成的通货膨胀。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央行在利率政策方面的考量应该是多维的,而非单向的,需要平衡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通胀等因素。

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始终是决策层实施宏观货币政策时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综合经济金融方面的态势变化,在当前形势下,央行通过MLF操作维持政策利率稳定,进而引导LPR稳定,或主要出于如下考量:

一、随着经济恢复态势持续增强,利率降低的边际效应趋弱,持续降息的必要性下降。

8月份,经济持续复苏态势不改,主要经济指标走向趋稳趋好,表明经济正逐步回归正轨。一是工业生产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2%。二是市场销售由降转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环比增长1.25%。三是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3%,降幅比1-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四是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出口增长11.6%,进口下降0.5%。五是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5%,比7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均连续6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积极的财政货币对“六稳”“六保”的推动成效凸显。

但同时,降低利率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一个明显的迹象是M2增速明显减缓。尽管M2同比增长10.4%,但4-6月维持在11.1%,7月份以来明显减缓。尽管其中可能包括地方政府债发行、税期因素导致财政性存款上升及对影子银行监管力度加大等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不强,或相对于实体经济复苏的步伐,市场流动性相对过剩。虽然M1自4月以来明显提速,8月末同比增速达8%,与M2增速的剪刀差缩小,但并不能说明实体投资意愿在增强强,而主要反映为地方政府发债及房地产销售提速(降幅由年初的-39.9%缩窄为8月末的-3.3%)。

实际上,在各种金融惠企政策的叠加下,实体企业在资金面方面的压力已通过各种渠道逐渐获得纾解。在经济指标总体恢复的情况下,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来自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阻隔,有效需求不足是客观存在。而且,目前国内贷款利率实际上已降至历史低位,市场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短期内继续降息不仅没有必要,还可能产生资金倒灌等负面溢出效应。

二、持续降低利率或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商业银行风险上升态势成为现实掣肘,货币政策操作需更审慎。

从货币供给情况看,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充裕的市场流动性无疑在推动经济快速复苏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与之相伴而生的风险也凸显。

从货币政策层面看,伴随货币高增长的是货币乘数的快速攀升。8月末货币乘数已由去年末的6.13跃升至7.17。这意味着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面临的风险增大。货币政策操作进入了更审慎的区域,稍有不慎或对经济形成较大冲击。

从金融运行层面看,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大局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逆周期信贷安排,包括信贷门槛的降低、权限的下调、利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