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时间:2020-09-17 00:00:00来自:中国经济网字号:T  T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新发展格局是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对于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审视优化发展思路,综合集成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

总的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其一,这是大变局下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举措。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同时大变局下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始终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之路艰难曲折,叠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非经济因素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低迷。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大变局加速演化,国际力量对比持续向“东升西降”方向发展,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继续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大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复杂胶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动力、模式面临重大调整。综合考虑,大变局下的世界已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和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夯实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加从容和自信地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其二,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继续发展具备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社会大局稳定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突出表现在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转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60%左右。这一趋势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和国内要素禀赋变化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发展动能依然不强。要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趋势的演化特征,不失时机地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让内需这个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更加强劲,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其三,这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优势,由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承接劳动密集型国际产业转移起步,逐步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竞争优势显著削弱。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主要发达国家都在试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竞争形势,推动新旧竞争优势转换已刻不容缓。构建新发展格局,善用改革的方法,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大循环之间的痛点和堵点,最大限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其一,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把依托和满足国内市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我国的发展更为稳定和持续。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货物贸易国,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只能依靠不断扩大内需拉动。美国、日本等大型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达到一定发展水平之后,国内大循环都将取代国际大循环,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轴和政策制定的核心考虑因素。我国具备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资空间广阔。因此,只要政策措施精准有力,就能够把内需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二,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