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总结植根于中国的财政经济个性实践
时间:2020-09-16 00:00:00来自:中国财富网字号:T  T

中国财富网讯如何体现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经世济民之学”和“国家治理之学”之特点?如何打通经济学、财政学等理论与政策研究?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领衔撰写的《财政学通论》日前出版,该书在总结中国财政经济个性实践与特色经验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贾康表示,《财政学通论》的写作意旨和追求主要包含四个主要方面:

第一,力求融合和参透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基本成果,打通经济学、财政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政治学、社会学等),形成财政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合理逻辑框架。

第二,力求领悟和总结植根于中国的财政经济的个性实践与特色经验,打通财政学框架下古今中外的共性规律探讨之路,吸收他国理论与国际经验,使财政学体系通达诸多的经济体、诸多方面人类文明积极成果。

第三,力求逻辑清晰地把握财政学“公共资源配置”的主线,打通与之相关的多方面特定视角与相对独立领域的必要考察,形成公共资源与整体资源配置和社会生活全局的系统化认知格局。

第四,力求基于财政经济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的实证材料,打通财政学理论与创新时代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行为,体现经济学和财政学“经世济民之学”和“国家治理之学”的应有品质。

贾康表示,所谓通论,就应力求在共性与个性之通、中国与世界之通、财政与非财政之通,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通的方方面面有所发现、有所阐明的大框架之下,为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尽可能系统化的、有价值的财政学文字成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指出,理论的发展包括经济理论和财政理论的研究发展,都要以国家的实践为对象,它的形成过程是从这些实践中做出归纳和总结,从概念到分析,从分析框架到结论推理。西方财政学解释不了中国实践。《财政学通论》反映了2000年以后中国财政改革情况,从中国的改革实践中提炼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可能会影响决策、影响理论的长期发展。(周黎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