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我们曾到郑州进行调研,探寻其城市化和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实践经验。短短五年后,郑州人口破千万,经济迈入“万亿俱乐部”,更是跻身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在中部崛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再次聚焦郑州,探究其崛起背后驱动因素的变与未变。
短短五年,郑州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展迈入新阶段。2015-2019年,郑州经济实现年均8%的稳步增长,特别是2018年经济总量规模超过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千万人。2019年郑州经济规模超过长沙,位列中部省会城市“榜眼”。同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更是达到59%,产业转型持续升级。
“一二三七”优势稳定。2017年,郑州正式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城市群的崛起。2019年数据显示,郑州以全省11%的人口创造全省21%的GDP、30%的财政收入和7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额,区域首位度不断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加强。
承接产业转移后,郑州产业发展如何做到可持续
新兴与传统产业并举,打造“郑州制造”品牌。随着传统行业去产能接近尾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郑州已形成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新材料产业等在内的七大主导产业,“郑州制造”开始形成品牌。
从依赖单一企业走向“硕果满园”的产业集群。通过引进富士康,郑州航空港区先后吸引200多家智能终端产业入驻,形成了全产业链体系。
目前苹果手机仅占郑州手机产量的50%左右,实现了“一只苹果向硕果满园”的转变。同时,借助宇通,集聚海马、上汽等企业落户郑州经开区,汽车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
金融与物流助力产业快速发展:“引金入豫”及郑州农商行等本土金融机构的快速成长使“金融豫军”版图不断完善,打造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郑州样板”。同时,借助区位优势,郑州全面打造空中、陆地和网络“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蓬勃发展,2015-2019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复合增长34%,网购保税进口累计业务总量全国第一。
从郑州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未来
近两年来,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富士康、三星电子等国际龙头积极布局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中国+1”的产业链布局可能给中部地区后续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一定的挑战。
那么,从成本上看,与印度、越南相比,中国还具备吸引力吗从劳动力、租金、工业用电、税收成本和效率的综合比较来看,相比于越南、印度,以郑州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仍具备明显优势,加之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完备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外资短期难以离开。当然,我们认为以吸引外部投资为突破,进而形成本地化的产业集群,将是中西部地区未来长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