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月份开始忙起来了,7月中旬订单明显增多,迎接圣诞季。”在深圳从事了十多年外贸业务的李女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的经营情况,相比疫情前,恢复了六成左右。
全球疫情蔓延叠加扑朔迷离的贸易形势,国内外贸企业一季度近乎停摆。今年已走过三分之二,外贸企业在这“多事之秋”的复苏情况如何?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珠三角多家外贸企业及业内人士。其中,记者从深圳多个货代公司处了解到,目前海外各主要贸易国家都已通航,其所在公司的外贸出货量增加了三成至六成不等。但受疫情影响,柜少,航期缩减太多,舱位十分紧张。
“好像抢柜一样的。”一名外贸从业人士表示,“感觉到处爆仓,我们都订不到舱。”
有船运业内人士预测,订舱难问题暂时难以改善,且越往后越难,10月起欧美航线、日本航线等都可能一舱难求。
外贸业务逐渐复苏
李女士主要经营消费电子产品销售,产品通过亚马逊销往欧美市场。“年初那几个月原有的产品业务基本都瘫痪了,也不能干等着,就积极开发疫情期间热销产品线,下半年业务复苏,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今年的生意勉强还过得去,没有当初想像的那么惨。”
李女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疫情以来,成本有所上升,主要是物流成本,她本人公司的货品主要通过空运,成本增加了3%~5%,利润空间变小了。“疫情下,肯定没办法跟客户谈涨价的,这个成本上升的压力只有我们自己扛下了”。
赵先生的情况更为乐观。他所在工厂位于东莞,有150余人,主要从事机械设备业务,出口、内销各占一半。他表示,海外客户陆续复工复产,工厂出现了采购小高潮,现在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订单已经排到11月。
在谈及应对疫情的措施时,他介绍,疫情期间,工厂进行了内部调整,有过一小段时间的双休,稍微降低生产效率。
销售模式上,工厂做了一些小小促销模式和分期付款模式,以减轻客户的购买压力。此外,利用这个疫情业务量减少的空当,大力整顿提升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加大技术革新的步伐,开发新机器,发展新技术。
“这也是我们疫情后还可以增加销量的最重要法宝。”赵先生表示,目前工厂已经开启加班模式,复苏程度超乎想象。
数据也证明复苏态势良好。今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05万亿元,同比下降0.6%。最近几个月来,进出口贸易的降幅持续收窄,已接近“转正”。特别是刚刚过去的8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2.88万亿元,已呈现正增长,而且增幅达到近年少有的6%。
运费上涨一舱难求
“明天还没有舱吗?那最快什么时候有?好,麻烦你想想办法,我们客户催得很急啊。”挂上电话,廖老板摇摇头,看来还是出不了货。
廖老板在深圳经营外贸音箱超过15年,大风大浪见过不少,记者今年4月采访他时,他还非常悲观,甚至动了卖房子退休养老的念头,不过最近他已经完全恢复了斗志。
“这段时间还不错,连续接了几个大单,还好上半年没裁员,现在天天加班加点,就是出不了货恼火。”他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现有订单排到了9月,还有一些单在谈,业务量倒是不愁了。但是现在不光运价涨了很多,而且货柜很难提,出货困难,客人都在催货。
黄金9月,正是出货旺季,往年船公司此时将开始增加运力。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贸易趋缓,各大船公司采取保守经营,继续缩减航线运力,减少船期。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马士基、地中海、赫伯罗特等船公司公布了10月的停航计划,以亚欧市场为主。
此外,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而海外部分国家、地区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现在从中国出口的柜量慢慢在增加,而国外进口到中国的柜量减少,导致船公司出现了国外返程空船、亏载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会导致运价上升。
9月5日,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达到了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的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月度报告显示,8月市场运输需求表现良好,部分航线爆舱甩货现象频现。受此影响,多数远洋航线订舱运价逐周上涨。此外,油价自4月触及今年最低水平以来,已上涨近55%。
出口转内销有待拓展
9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挂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帮助外贸企业纾困,向外贸企业提供优质便利服务。
出口转内销,一方面可以帮助出口企业度过危机,另一方面也是在执行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发展。
那么,外贸企业转内销的可行性如何?又面临哪些难点、痛点呢?
“出口转内销?不考虑,我们没有任何优势,竞争不过别人。”廖老板表示,这十几年他的渠道关系全部建立在外贸,在内销方面没有布局,白纸一张,在消费电子这种充分竞争的行业,从零开始重新建立渠道的话,非常困难。
“我们当年做出口,本身就是跟国内市场差异化发展,比如说售价15块一个的蓝牙音箱,出口到非洲国家,有市场,受欢迎,但在国内是没人要的。”廖老板说。
多位外贸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市场就这么大,大家都来转内销,利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