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放的货币去哪了?
事件
中国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800亿元,预期26630.2亿元,前值16900亿元。中国8月M2同比增长10.4%,预期10.8%,前值10.7%。中国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
解读
1、8月金融数据和货币政策呈七大新特点及趋势:
1)2020年货币政策宽松并未引起通胀上行,核心CPI持续低迷,主因是疫情后就业低迷、消费需求恢复缓慢、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外需不振。基建尤其新基建、资产市场吸收了剩余流动性,2020年稳增长主要是地方政府加杠杆,居民和企业杠杆相对稳定。
2)美联储三轮宽松周期,通胀始终保持低位,股价率先大涨,房价随后上涨。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需求低迷、资产市场吸收过剩流动性是主要原因。
3)自5月以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货币政策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宽松和结构性收紧,跨周期调节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循环的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
4)总量层面,8月存量社融增速13.3%再创新高。结构层面,政府债券融资创历史新高、信贷平稳多增,为社融主力。信贷方面,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居民购房需求不减、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依然较强,票据延续6月以来的压降态势。
5)M2增速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宽货币宽信用力度放缓、财政存款明显多增构成拖累。M1增速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活跃度进一步上升。
6)流动性层面,8月资金投放力度高于去年同期及今年6-7月水平,但超储率低位叠加政府债放量发行,同业存单利率继续上行,资金面处于紧平衡状态。
7)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CPI同比逐步回落、PPI在需求支撑下震荡回升,CPI回落+PPI回升的组合处于政策合意区间,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广义通胀和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宽松和结构性收紧并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都不具备退出条件。从政策取向来看,8月下旬,刘国强副行长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提出三个“不变”,即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海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特朗普选情告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都不具备退出条件。从政策操作来看,在金融机构超储率处于低位、政府债券放量发行、同业存单利率继续上行的背景下,8月央行大幅增加公开市场操作资金投放量,8月17日MLF超量续作,8月21日重启14天逆回购,均体现出货币政策加强与财政的协同,熨平资金面波动,呵护资金面平稳运行。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从总量超宽松转向结构性宽松与结构性收紧并存。货币政策继续强调精准滴灌、直达实体。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两个直达实体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MPA考核力度加强,引导资金定向支持制造业、中小微及民营企业。
3、2020年上半年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未引起通胀明显上行,消费恢复缓慢、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外需不振、资产市场分流、地方政府加杠杆发力新基建是主要原因。
为应对疫情冲击,年初货币政策总量超宽松,5月以来经济稳步恢复后转为结构性宽松。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重回两位数,分别由2019年末的8.7%和10.7%回升至2020年8月的10.4%和13.3%。
但同时,核心CPI和PPI同比均处低位,货币超宽松为何并未引发通胀?钱去哪儿了?
我们认为主要是五大原因:
第一,通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当前国内消费恢复缓慢、全球经济低迷外需不振,经济供求基本面不支持通胀。之所以没有引发通胀,就是因为增发的货币没有流向一般消费品。从CPI来看,受制于失业率高位、收入下行、杠杆率高位,居民倾向于保留存款减少消费,体现为居民存款大幅增长、社零数据恢复缓慢,导致核心CPI持续低迷。从PPI来看,外需不振,国际经济仍低迷,原油价格不具备大涨的基础。PPI缓慢上行,主要是地产基建投资拉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力度不会像2009和2010年那么强。
第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冲了货币增发。经济低迷,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社会交易活动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的等号左边,虽然货币发行M大幅上升,但是货币流通速度V却显著下降,削弱了货币宽松的效果。
第三,实体经济不再是货币交易的主体。货币放水引发通胀其实有一个重要前提假设,那就是数量方程式等号右边中的全社会交易量T主要由新增商品和服务(即GDP)构成,这在费雪那个时代也许大致成立,但如今已不再适用。货币除了用于增量的GDP交易以外,还可用于存量的财富交易,以及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交易。目前虚拟经济的规模远大于实体经济,若继续沿用旧的分析逻辑,自然会导致误判。
第四,相较于实体经济,资产市场和债务市场越来越多地吸纳剩余流动性,导致货币宽松却没有引发通胀,而是债务堆积、资产价格上涨和宏观杠杆率上升。1)股市、债市、房市、汇市、商品等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