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新松机器人展区内,一只玩具熊在外骨骼的支撑辅助下“行走”,分外抢镜。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及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新松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的执牛耳者。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公司总订单量增幅依然达到28%,
同样坐落于东北的中国一重今年以来抗疫生产双丰收,先后实现元月“开门红”、首季“满堂红”,以及“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最新数据显示,1-7月,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3%、净利润同比增长84.5%。
新松、一重皆是东北新动能蓬勃发展的缩影。疫情暴发以来,东北经济受影响较大,但一批国有企业依靠“新产品、新技术”乘势而上,加速“新陈代谢”,变中求新、新中求进,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蓄积着东北经济新动能。
咬定“主业”出新品
大企业、传统企业是东北经济的“四梁八柱”,转型升级犹如滚石上山,格外艰难。疫情之下,这些“大块头”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专注主责主业,咬定青山不放松,靠创新稳住了阵脚。
7月,由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沈鼓集团”)打造的国产最大13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氮气试车一次成功。该压缩机组最大叶轮直径1.4米,机组总高5.7米,机组总长度25米,整套机组重量接近500吨,是沈鼓集团截至目前制造且已运转的机组最大、整机功率最高的裂解气压缩机组,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此次项目试车圆满成功,标志着在100万吨级及以上乙烯装置核心关键动设备方面,中国企业具备了与国际一流企业“并跑”的能力,并正在向“领跑”迈进。
今年1-7月,沈鼓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46%,利润增长59.7%。
而翻看中国一重2020年的成绩单,感触更为深刻:世界最大环保装备河钢乐亭钢渣一次处理项目热闷装置、首条海外QSP薄板连铸连轧设备、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
上半年,中国一重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4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2.3%。可以说,交上了一份大国重器的优异答卷。
“正是依靠自主创新拿出了新产品,实现了新突破,企业才能逆势向好。”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说。
凭借不断推出新车型,红旗汽车上半年销量达到7万台,同比增长111%。8月下旬,红旗H9在千呼万唤中正式上市。“H9刚刚上市,预订量就很大。”吉林长春市硅谷大街的一家红旗轿车4S店销售人员对记者说。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公司中厚板厂党总支书记刘海付说,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当作核心动力。近年来成功研制了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一举打破了技术封锁,令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上半年,公司高端合金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9.8%,订货同比增长26.3%。
化危为机闯关夺隘,创新力度不能减,精气神不能丢。
4月16日,随着熔喷机喷出白色纤维并结成雪白布匹,宣告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年产1000吨熔喷无纺布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从而缓解了熔喷布“一布难求”的紧张局面。
“四五”时期建厂,“八五”时期从“大化纤”向“大芳烃”转型,“十三五”时期向“大石化”转型,这家老国企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行,与国家同频共振。
“公司上下对实现全年生产目标充满信心。”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总经理白雪峰说,面对困难,辽化人为生存发展而战,一天要顶两天干,力争把一季度的损失抢回来,拼出来。
“大刀阔斧”革体制
是什么催生出这股新力量?改革!
9月初,本钢集团板材热连轧厂2300产线上,伴随着升腾的火光,集团自主研发的非调质超高强结构用钢BG960热轧卷板完成了整个生产过程。据介绍,这一产品不仅实物抗拉强度达1200MPa,成为国内热轧产线生产强度级别最高的冷成型用钢产品,而且在轻量化、安全性上备受用户青睐。
从2000MPa超高强钢全球首发,到批量生产世界最宽幅超薄汽车用钢,近年来,依靠改革,本钢集团新品不断。
“改革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本钢集团董事长陈继壮说,年初至今,即使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本钢改革也从未停歇。
去年,本钢集团完成了以“定岗、定编、定责、定薪”为核心的三项制度改革,这也是集团历史上调整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今年疫情期间,本钢快速推进了“核心主业管控模式优化”改革,“这场涉及千余人的内部机制改革,宣布第2天,轰动了本溪市。”本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赵忠民说,通过改革,本钢机构总量压减15%以上,领导干部和一般管理岗压减10%以上。仅厂矿级干部调整交流就达480人,车间作业区干部2600人。
“全员起立,岗位拿出来,打破大锅饭与铁交椅,任何人都可以竞聘。”本钢板材冷轧厂党委书记赵兴涛说,目前,集团五级管理已压缩至三级,效率明显提升。改革以来,职工生产积极性较高,生产成本连续下降。
通过改革创新,补给重塑品牌的,还有“红旗”。
2017年,徐留平任职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红旗品牌自此走上转型之路。而一场围绕“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