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倡导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有何新意?
时间:2020-09-14 00:00:00来自:长三角日报字号:T  T

近年来,生态环境愈发被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愈发成为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各地均大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为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之城和早日建成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上海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提出,要健全环境治理区域协作体系,包括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新机制、建设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等。

“很多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用到的手段,也适用于长三角区域。当然,长三角一体化侧重于区域协同,对技术应用、制度创新,特别是区域之间的政策协同度,应该更加重视。”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是核心

《意见》明确,到2025年,要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上海特征、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现代环境治理新路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环境治理”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又有何新意?

具体来看,《意见》提出八大体系、31条任务和28项重点改革举措。其中,“八大体系”是指建立健全高标准、高水平的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区域协作体系、法规政策体系。28项重点改革举措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制度创新类9项、模式构建示范类9项、平台搭建推进类5项和政策创新类5项。

“创新是《意见》的核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半以上的改革举措都围绕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人工智能、5G、物联网、遥感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例如,在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方面,《意见》提出,要规范执法制度,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等。同时,推进智慧环保监测监控管理。包括建设覆盖全要素、全区域、全领域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控,推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转化等。

“以绿色低碳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生态技术、节能环保技术、能源新技术与现代信息、材料和先进农业、制造技术已开始深度融合,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成熟,大规模储能、氢燃料电池、第四代核电等技术有望突破,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结合场景日益丰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深刻变化。”

可以预见,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将成为环境治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5G、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我们治理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水平。”李志青解释道,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复杂,必须依靠一些新的技术来更加精准、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比如,从面上看,大部分大气污染已经得到治理,但从更层次看,则需要靠一些大数据分析,才能够让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能够有更大的产出。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只服务于生态环境或绿色发展本身,还要助力于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果能够通过5G+绿色发展、5G+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新技术,把各自功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形成1+1>2的效果。”李志青说。

此外,李志青提到,新技术的应用实际上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很重要部分,帮助提高效率。“我们要根据精准分析,而非口头估测,确定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改革、制度供给过程中,什么样的制度比较合适,什么样的改革是最需要的等。这是提高政策供给效率和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李志青指出。

健全区域协作体系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为此,沪苏浙皖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推进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结合长三角一体化背景,推进区域协作共治。

例如,上海表示,一方面,要推动跨区域环境联动共保,包括坚持共保联治、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新机制;持续深化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和重大活动协同保障;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推进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的环境监管新模式等。另一方面,要探索区域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如建设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建立长三角绿色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支持绿色技术银行设立绿色产业发展中心;建设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基地,推动“科学+技术+工程”联合攻关和示范应用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