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时代追问货币本质
时间:2020-09-1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我们每天都在和货币打交道,它是如此普通却又如此强大,以至于可能每个人在某个瞬间都会浮上一个问题: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是如何起源的?

有人就提问,“我一直困惑我手里的这张纸,它来自于哪里,有什么意义,如何对应商品与服务的,如何决定很多人的命运的”?

大哉斯问,因为货币其实不容易理解,有句老话说,因为恋爱受愚弄的人,还没有因钻研货币受愚弄的人多。

在一部名为《货币》的纪录片中,导演李成才在记录片开始,曾经如是不失文艺地给货币下定义:“她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泥板,她是黄河远古文明用于交易的贝壳,她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黄金,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老银行家族的徽章。

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陌生的——她,就是货币。”

事实上,货币不仅能操纵个人的命运,也可以主宰国家的前途。

货币是人造的神迹,也是世界的隐形血脉,金融的实质在于货币的流转,甚至与文明传承共舞。

要回答货币是什么,我们可能需要借助历史,去看看货币的起源。

中国老祖宗其实很机智,很早认识货币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汉代的《汉书·食货志》已经这样说了,“《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其中的货,就是货币,“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可见,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货币是生民之本。

而“富民之本,在于食货”“厥初生民,食货惟先”等说法,在历朝历代文献之中也屡见不鲜。

现代国学大师钱穆也强调货币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城乡如何联络,农商如何交流是一大问题,其中货币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早期的货币是黄金与钱币,至清代一直盛行。”

其实黄金在市面流通并非常态,按照经济学家千家驹的看法,货币是两种东西,在周礼之中写过九贡,货贡指珠贝,币贡指皮帛,而这些物件在不同时间都曾作为货币流行过。

从货的古老写法来看,货币就是被认为是北和贝的组合,而贝在不同文明都有曾被认为早期货币的始祖,这一造字还是比较形象,《说文解字》也说,“货者,化也。变化反易之物。”

到了现代,经济学家对货币功能的定义通常有三种: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手段。

基本上,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交易媒介定义为货币最重要的功能。经济学家讲述货币故事时,绝大多数以幻想的以物易物世界作为开头,你给我一个土豆,我给你一个钱币。

看起来,无论中国古人的造字,还是后代的教科书,都在说一件事,暗示了一个普遍的认知,那就是货币起源于交换。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也是这样观点。

他就认为,货币是以物易物的一种简化,尤其是金银等贵金属。

他曾经这样说,“假如他用以交易的物品,不是牲畜,而是金属,他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可只按照他目前的需要,分割相当分量的金属,来购买价值相当的物品。”

亚当.斯密继承也强化了经济学家的一个传统,那就是认为货币起源于以物易物。

之后,不少经济学家以及教科书,都言之凿凿地断言交易行为发生之后,必然产生货币。

这一观点看似正统,却也引发一些争议。

问题在于,人类的交易行为如何起源?

是否一开始就是以物易物的方式呢?

这种看法很符合逻辑,但是是否符合现实呢?

中国关于交换的记载很早,可见于神农氏时期,《周易》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种行为,是一种交换还是一种馈赠呢?

货币在其中起多少作用?

不少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看法就不一样。

他们认为,最先出现的是一种近乎礼物的馈赠。

比如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对于各种交换的故事,就提出一个问题,说这些故事都不像真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他怎么会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开办一家杂货店?他如何进货?如何安排这个幻想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点:我们在讨论穴居人、太平洋岛民,还是美国的边疆居民?”

他认为,经济学关于货币最早源于交易的论点,很可能并不符合现实。

剑桥大学学者卡罗琳·汉弗里的研究,也指出一个关键,“从来没有人描述过纯粹的以物易物经济的例子,更不用说货币从中诞生的过程。”

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提供了一个案例,来说明什么是货币。

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人口只有5000到6000人,叫雅浦岛(Yap)。

岛上没有金属,唯一的资源就是石头,在消费中他们支付石轮——一种当地人叫做费(fei)的媒介。

费是什么呢?来自离雅浦岛400里的另外一个岛上,是石灰石。

石灰石不轻,岛上的交易结束,往往不移动笨重的“费”,而让它留在原处。

甚至,费上连标志也懒得作。

据说,岛上某家人运回非常巨大的“费”,但是却在靠岸时候,一不小心,沉入海底。

奇妙的是,“费”沉入海底对那家人没啥影响,当地人还是觉得他们拥有那块“费”,这家人还是被认为岛上最富有的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