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9月9日统计局公布2020年8月通胀数据,CPI同比上涨2.4%,预期2.4%,前值2.7%;PPI同比下降2.0%,预期-2.0%,前值-2.4%。
分析与判断:
猪肉价格增速大幅回落,油价上涨斜率放缓,核心CPI保持低位。
本月CPI的8个一级子项目中,两项同比增速提升,三项持平,三项回落。其中食品烟酒项价格回落明显,驱动CPI整体读数走低。8月食品烟酒项同比增速录得8.8%,较前月回落1.4pct。交通和通信项降幅继续收窄,但幅度放缓,主要原因是基数抬升+国际原油涨价放缓导致了国内油气价格降幅收窄。
食品烟酒项中,本月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鲜菜、鲜果和畜肉类方面,鲜菜涨幅提升3.7pct,鲜果降幅收窄7.9pct,畜肉类增速大幅回落19.1pct(其中猪肉项回落33.1pct)。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均与去年的基数有一定的关系。供给方面,由于南方水涝灾害的影响在8月已经基本消退,对蔬菜种植、果蔬运输的影响已经较小,供给方面的压力有所缓解;猪肉供给方面,随着洪水的结束,养殖户惜售情绪缓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短期的供给格局。
需求方面,由于国内疫情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对食品的需求较为稳定。在供给和需求相对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基数成为了影响食品价格的主要变量。去年同期,恰好处于鲜菜、鲜果涨幅快速回落(分别回落6.0、15.1pct),猪肉价格涨幅大幅提升(19.7pct)的阶段,造成了今年8月鲜菜、鲜果增速涨,畜肉增速跌的情况。
能源方面,一方面受到去年高基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横盘的影响,能源价格降幅收窄的动能略显不足。去年6月份国内成品油价格处于阶段性的低点,7-9月进入了一轮涨价的周期。同时,国际原油价格自7月回升至40美元/桶以后,距3月油价暴跌前的水平已经较为接近,上涨的势头遇到了较大的阻碍,8月基本处于横盘状态。环比来看,截至8月底国内95、92号汽油较7月底仅分别上涨1.3%、1.12%,柴油下跌0.2%;同比来看,8月95、92号汽油以及柴油价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跌16.2%、16.0、22.5%。
8月核心CPI同比仍然为0.5%,与7月持平,处在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整体内需复苏的势头可能并不乐观。
食品、能源价格短期上涨仍有阻力,CPI预计保持下行态势。
短期来看,食品方面的需求仍然将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预计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抬升,但考虑到疫情的缘故,大概率将弱于往年同期。食品的供给方面,洪水、蝗灾等对粮食的供给冲击尚未体现,预计会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而洪水对水果运输、对蔬菜种植的影响也在逐渐消失;猪肉方面,非洲猪瘟阻断剂的出炉将会提升生猪的出栏量,同时谷物饲料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养殖户惜售的成本,惜售情绪预计将继续释放,或将缩短出栏周期,猪肉价格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去年基数仍然将是影响食品价格的核心变量。去年9、10月份是果蔬价格的下行周期,因此预计9-10月果蔬价格同比增速将有上行趋势。而猪肉价格则正好相反,9-12月将进入猪肉价格的高基数阶段,从而驱动今年剩下月份猪肉价格增速的快速回落。
油价方面,在全球需求不出现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国际原油的上涨动力并不充沛,同时去年9-10月油价较高,国内能源价格同比预计难有更进一步地提升。
综合来看,猪价、油价对CPI整体读数的影响更大,结合翘尾因素回落的特征,预计CPI同比将继续保持目前下行的态势。
油价上涨仍是PPI回升主因,洪灾导致建筑相关价格承压。
PPI同比下降2.0%,降幅较前月收窄0.4pct。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收窄0.5pct,拉动PPI同比下跌2.19pct。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6%,较前月回落0.1pct,拉动PPI同比上涨约0.15pct。本月,上游产品价格回升幅度继续领先下游产品,同时建筑相关产品价格再度成为推动PPI回升的主要因素。生产资料中,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PPI同比降幅分别收窄了1.3、0.5、0.4pct,上游行业的状况正在加速改善,对原材料的需求较为旺盛。分行业来看,与石油相关或受石油影响较大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选洗,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的价格同比增速反弹幅度较前几个月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但黑色、有色等产品的矿采、加工等价格同比增速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速较上月提升4.1pct,由负转正,说明在南方洪水影响消除后基建仍然具备一定的韧性。
随着油价增速的放缓,前期驱动PPI回升的双支柱模式将切换为基建单一拉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PPI的继续反弹。但目前专项债仍在加速发行,预计9月底至10月中旬能够完成全年的发行任务,各地基建投资的惯性仍然存在,基建对PPI的支撑力度并不弱。因此PPI或将继续延续向上的趋势,但缺失油价支撑后的改善斜率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投资策略:利率债不悲观,配置盘可适当积极。
当前利率债投资中可供博弈的因素较为有限,经济基本面、通胀等的趋势较为明确,市场对其预期也较为充分。
我们认为,除了需要关心货币政策未来边际上的变化之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