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据海关总署,8月份出口(美元计价)同比增速+9.5%(7月为+7.2%),进口同比-2.1%(7月为-1.4%);8月出口数据继续强于Wind一致预期(+8.3%)。整体来看,自国内企业生产陆续重启后,今年4-8月贸易顺差均值为551.8亿美元,顺差持续、较去年同期均值(365亿美元)明显扩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主要经济体在努力恢复正常经济活动,外需呈现修复向好预期;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企业生产、社会生活基本都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部分行业产能甚至呈现补偿式的回升,体现出强大的生产供应能力,这是出口数据超预期的核心因素。
出口金额同比继续上行
8月份,我国出口总金额同比增速较前值继续上行;疫情对国内企业生产端的影响已基本消除,我国工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生产能力强的优势充分体现,一部分电子加工、汽车生产等外贸生产订单,可能转移到中国来完成。8月份,主要经济体当中,我国对美国、日本、韩国出口(同比)均较前值改善,其中对美出口改善幅度最大。我们认为医疗物资、消费电子等仍是对我国当前出口改善贡献较大的产品类别。
三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望较二季度进一步上行受制于海外产能恢复相对较慢、以及部分我国外贸企业或通过“出口转内销”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预计三季度进口数据改善弱于出口。三季度以来,我国进口改善趋势最明显的是铁矿石、原油、钢材、铜材等工业原材料,均为受益于国内基建等确定性较高的内需因素带动。8月份,我国由巴西进口金额同比回升较大,可能反映的是工业原材料相关贸易需求扩张。从绝对数值来看,8月份美元计价的出口和进口金额都基本持平7月份。在出口强势的推动下,三季度贸易顺差、以及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望较二季度进一步上行。
外需转好,我国PMI出口分项转强
经同比百分化调整后的中、美、日制造业PMI,8月份同比继续较7月改善,其中美国同比改善幅度较大;我国8月份PMI当中出口分项表现较强,也与当月较强的出口数据相对应。三季度以来,外需数据有所转好,相对而言,海外生产供应能力恢复(复工)相对较慢。今年全球贸易总额或有所收缩,但我国在当中所占份额有望扩大,在国内控制疫情+企业复产并进的努力下,外贸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
三季度来出口持续向好,是我国生产供应效率较高的传统优势的体现在全球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倾向的隐忧影响下,各国都在加紧建设新的供应链体系,我国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今年二季度以来的出口转好,主要体现的还是我国的传统竞争力——产业链较为完整、生产供应效率高,但中长期来看,仍需做好应对技术/资本要素受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影响的准备。应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强供应链稳定性,培育国内市场,力争吸引(对进口商品)消费回流,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
风险提示:全球范围内疫情控制情况差于预期,外需下行程度大于预期,出口未来下行速度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