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是西安都市圈破局的基础条件,亦是关键之举。不过,喊了18年,西咸一体化的步伐却依旧缓慢。面对国内其他都市圈如火如荼的建设,西安都市圈如何跑起来?
“西安是一个节奏很慢的城市。”
9月2日,西安一名出租车师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过去关中平原粮食收成好,大家都不用太辛劳的讨生活,这个慢节奏就一直延续下来。”但是他话锋一转,“节奏慢的城市,当然干啥都不急,你看西咸一体化喊了这么多年,还是没干出啥来。”
何时与咸阳真正实现“一体化”,共同发展大西安都市圈,是当地经年未变的热门话题。如果从2002年两市签署《西咸两市经济发展一体化协议书》算起,这个话题已经火了18年。
“但18年来,两个地方除了电话区号统一外,很少有地方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有西安政界人士如是评价,“大家都说西安是慢节奏城市,但面对国内其他都市圈如火如荼的建设,西安、咸阳乃至陕西省,必须得快起来了。”
“西安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其他都市圈不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一直以来西安有两个城墙,一个是有形的古城墙,另一个是无形的城墙,以西安为本位的思想,把西安圈在其中,无法与其他城市实现真正的融合。”
西咸一体化18年长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林建中称,西咸一体化的实质是通过建设以西安、咸阳为核心、次核心城市的都市圈,辐射周边包括宝鸡、渭南、铜川等城市,从而实现西安都市圈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带动陕西乃至西北发展的格局。
因此,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是破局的基础条件,亦是关键之举。早在2000年,便有当地专家学者呼吁西咸一体化。
西咸新区原党工委书记王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西咸一体化的提出是一个由外及内、自下而上的过程。
2000年,陕西省内有专家便提出了西咸一体化的概念。2002年12月,这一概念随着西安与咸阳签订《西安市咸阳市经济一体化协议书》而进入实操阶段。两市在当时还商定按照“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推进一体化。
2009年1月,陕西省发布《西咸一体化规划》。同年6月,国家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
2010年,一个新区诞生,它被寄望于在西安和咸阳一体化过程中发挥探索和先行兵作用。当年2月,陕西省设立西咸新区,提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2011年6月,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发布,设立西咸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体制调整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
2012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2014年1月,获国务院批复,西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2016年初,陕西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大西安建设委员会,统筹人口、产业、交通、资源等要素,推进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
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其中,“一圈”指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
2018年,《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完成,其中明确,大西安都市圈将由西安、咸阳主城区、西咸新区为主组成,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的空间战略。中优与西进是关键,中优是指优化西安与咸阳共同组成的中心城区,西进则是指建好西咸新区,推进西咸一体化。
2020年的西安与咸阳两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的表述。其中咸阳为“着眼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与西安市同步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但具体从哪些方面推进“一体化”,却并无更多表述。
“你如果要问我,通过哪些指标去衡量西咸一体化,如果做到了2002年提出的‘八同’,就算成功了。”王军说。
但现实情况是,尽管西安地铁已经延伸至咸阳,但两市的“八同”却鲜有“相同”,这被外界评价为西咸一体化进度缓慢,影响了西安都市圈、关中城市群的建设。
西安都市圈还是西咸都市圈?
咸阳曾一度并入西安,但最终单独成市,不过近几十年的区划调整中,咸阳的不少区域又被划给了西安。
1966年,咸阳市曾被划归西安,西咸两市实现第一次“行政一体化”。但5年后,即1971年咸阳又被划出,单独成市。1983年,原属咸阳市管辖的户县、周至、高陵,又被划归西安。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中,咸阳坊间一直有“割咸阳肉而肥西安”之说,认为咸阳是西安做强做大的砝码,但咸阳如何实现共赢却并不明朗。因此,咸阳与西安在一体化方面一直有分歧。
有分析认为,西咸一体化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