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怎样把握金融发展新机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如何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提升金融全球竞争能力?9月6日在京召开的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一行两会官员给出答案。
9月6日,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京召开。央行副行长陈雨露、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出席致辞。一行两会官员均提到了金融业尤其是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并对下一步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的安排。
陈雨露:推动金融业制度性系统性开放
陈雨露表示,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在逐步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正在从一个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稳步迈进。人民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做出了重要部署。现代中央银行的根本使命就是维护币值的稳定和金融的稳定,为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现代信用货币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既要发挥信用货币可以灵活调控逆周期调节从而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防止货币超发滥发可能引发的经济金融恶果。
“今年以来,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央行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构建现代化中央银行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今年以来中国的逆周期金融调控既保持了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的基本平稳,同时也为继续打好防范划界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有效的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陈雨露称。
在服务好国内经济的同时,中国金融业、中国金融服务业也不断地追求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陈雨露表示,一方面,我们取消了对银行、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等领域的外资持股限制,降低了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方面的限制,同时在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给予外资国民待遇,推动会计、税收和交易制度的国际接轨。在今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中,金融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已经正式清零,目前上述措施已经初见成效,更多的外资和外资机构正在有序地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推动人民币成为更好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全球70多家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同时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国际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截止到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已经增长到7.74万亿,同比增长37%。随着中国金融服务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未来的人民币能够承载更大的国际责任。
在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开放中,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关键因素。陈雨露表示,以现代商业银行为特征的第一次金融革命为第一次工业大革命提供了资金支持,以现代投资银行为特征的第二次金融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重构了资本基石,以创业投资体系为特征的第三次金融革命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缔造了新的推动力量。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赋予了金融服务业新的历史责任,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服务业集成创新将成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金融科技近年来呈现着发展速度快、增长质量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正在推动着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传统发展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但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也依然突出。金融体系数字化、普惠金融数字化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陈雨露称。
陈雨露表示,央行去年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引导金融业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质增效,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央行正在积极地构建监管科技应用框架,健全监管的基本规则体系,努力为金融科技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推动金融服务业的现代化变革。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这对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雨露表示,金融业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完善与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探索构建矩阵式管理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的覆盖范围,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推动金融业迈向以准入全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制度性系统性开放,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周亮: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止房地产过度金融化
周亮表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对金融的需求,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周亮表示,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们要准确识辨、科学应变、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