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部委发布的政策中,在推动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都市圈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推动返乡入乡创业、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等多项工作中,均强调了社会资本力量参与的重要性。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都市圈时代到来
这是继2018年9月29日沈阳“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2019年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之后,中央和国家层面再次明确提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都市圈推向了经济恢复的主力军地位。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都市圈扩容不断提速,中国已进入都市圈时代。
资料显示,人口向重点城市集中的趋势越发明显,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强化。2018年,我国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从2006年的68个增长到91个;城区人口超过400万的城市从2006年的11个增长到19个。特别是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和以高知、高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代劳动人口流动,部分城市的人口规模迅速增长,陆续成长为人口超过千万的重点城市。
城市的大型化和中心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跨城化发展,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空间重组,并逐步向都市圈演进。2018年,30个都市圈的城镇人口净增量占全国净增量的73%。而都市圈里,有70%人口增量集中在外圈层,也就是说,都市圈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域空间。
都市圈发展创造真实有效需求,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业内专家表示,都市圈是在经济一体化需求驱动下演变而成的城市化空间形态,也是最易于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的试验田。都市圈范围内的空间规划、基建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探索是最易实施、也是最有效率的,有利于我国在城市群或者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提供政策工具。
因此,都市圈有望成为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并通过积极探索、落地在行政区域间的产业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多元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补偿机制、都市圈住房规划和用地供应机制,以及跨行政区住房开发合作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促使都市圈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发展有机体。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判断,都市圈已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未来都市圈发展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核心城市的创新高度、都市圈的网络联系强度和都市圈的政策协同力度。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认为,过去城市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而近两年则更强调都市圈。“因为人们终于发现都市圈的投资、消费效率好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投资效益最高的是都市圈,消费倍增效应也在都市圈。”
有机构研究,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可以修复经济,更是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