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1年多以来,区域内各城市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创造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作用凸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城市之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高端访谈》系列报道,通过对长三角各城市政府官员的高端访谈,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各城市践行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现各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成就。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浙江湖州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生态的真实写照。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今天的湖州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正全市域、全方位探索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引领区。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是湖州的新口号。不久前,湖州市副市长项乐民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对湖州践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举措进行了全面解读。
上海证券报: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诞生15年。目前,湖州正奋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市域样板。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湖州有哪些突破和可分享的经验?
项乐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州的经验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意味着不但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还要让绿水青山变成发展和致富的资源。经济生态化则意味着制造业必须是绿色的,这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是彰显湖州绿色底色的最基本要求。
15年来,湖州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现从“卖石头”“卖风景”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华丽转身。过去15年,湖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16.7%、17.7%。
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把叶子变成“票子”,这就是生态经济化的一个生动写照。比如,在莫干山的裸心谷,一张床位年税收达14万元,高过国内很多五星级宾馆。
我建议生态资源集聚的地方,一定要研究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问题。在这方面,湖州始终牢固树立“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创造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比如,我们坚持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先后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7部;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标准87项,其中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
为了实现经济生态化,我们在产业规划阶段就设置了明确的绿色门槛,对存量进行绿色改造,对增量设置门槛。截至目前,湖州市二星级以上绿色工厂达28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超过80%。
当前,湖州正着力谋划布局大智造、大旅游、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等产业。
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很好地借助了金融力量来推动绿色发展。
比如,湖州市政府在2017年就出台了“绿色金融25条”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专项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同时,建立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按照“深绿”“中绿”“浅绿”等级,分别给予基准利率12%、9%、6%的贷款贴息,“非绿”企业不予贴息,目前累计贴息1870.93万元。
去年11月,湖州首笔绿色银团贷款成功发放,广发银行湖州分行携手建设银行湖州分行,为美欣达集团的绿色项目提供4.5亿元贷款,打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证券报:我们注意到,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浙北再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方面,湖州的优势是什么?实现路径又是怎样规划的?
项乐民:湖州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是上海、杭州、南京三大都市圈的共同腹地。当前湖州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3个大城市的共同辐射,实现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的华丽蝶变,推动浙北加速崛起。
从湖州的发展基础与优势来看,生态是湖州最大的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湖州最靓的名片。近年来,湖州努力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同时,湖州文化底蕴深厚,城乡发展均衡,营商综合成本较低,建设空间潜力大,具备良好的后发优势。随着商合杭、沪苏湖高铁相继建成通车,湖州又将叠加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在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湖州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却是个很有爆发力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加速赶超的重大机遇。浙北要崛起,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叠加优势,抢抓重大机遇,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寻找新的变量,寻找新的城市机遇。
我们把湖州这块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工分布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
“一湾极化”,就是依托拥有65公里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