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造成了影响。今年上半年,中阿贸易额为961.7亿美元,同比下降8.4%;我对阿全行业直接投资为6.4亿美元,同比下降30.2%。
尽管如此,双方工商界依然看好后疫情时代的合作前景。8月27日,2020年中国-阿拉伯联合商会中方理事会年度会议在北京召开。约旦、阿联酋、巴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等国驻华使馆代表以及300多名企业代表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了会议。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暴跌对阿拉伯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多国经济增长远低于预期,促使阿拉伯国家更积极主动寻求经济多元化发展。中方理事会成员单位行业领域多样,可在深化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等合作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如大健康、人工智能等,同时创新合作方式,如合作开展共享经济、开发第三方市场等,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多元化发展。
巴林驻华大使安瓦尔·阿卜杜拉在致辞中指出,凭借遥遥领先的全球产业竞争力,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反过来,油气资源丰富的阿拉伯国家也成为了中国重要而可靠的能源进口来源地,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阿经贸合作高度互补,疫情不会阻挡双方合作的前进步伐,未来前景广阔。
此前,7月6日,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未来两年“行动执行计划”。双方表示要促进能源、基础设施、物流服务、金融、工业及矿产、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推进核能、航天、卫星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中阿产能合作。
作为中方理事会主席单位代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重表示,当前形势下,中阿企业更需发挥优势,在“1+2+3”(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框架下,借助中阿联合商会这一重要平台,发挥各自在行业内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在能源、经贸、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及核能、航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此外,陈重表示,要抢抓中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利用股权合作等方式,推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夯实中阿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打造中阿企业合作“升级版”。
阿拉伯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目前,已有19个国家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虽然中阿贸易和投资合作受疫情影响遭遇暂时困难,但双方在工程承包领域的合作却保持增势。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阿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6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
中国-阿拉伯联合商会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贸促会与阿拉伯国家农工商会总联盟共同发起成立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目前,联合商会中方理事会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担任主席单位,中铁建、中国长城工业、中车国际等8家企业担任副主席单位,另有117家成员单位,秘书处设在中国国际商会双边合作部。
中阿“一带一路”合作重大项目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区域经济展望中指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经济今年将平均萎缩5.7%,其中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降幅最高可达13%。沙特、阿联酋、巴林、科威特、阿曼和卡塔尔,这六个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由于受到油价下跌的冲击,经济将萎缩7.1%,比4月份的预测值多了4.4个百分点。
“经贸往来是中阿合作的压舱石,在拓展合作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疫情冲击,今年以来,阿贸易额和投资额均有所下滑,对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都带来了较大压力。”陈重认为,随着防疫形势逐渐好转、企业复工复产不断加快,中阿企业要加快策划和推动实施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类民生保障工程等重大项目,提升经贸合作水平。
此外,陈重指出,中阿企业应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现实发展瓶颈。“特别是要从疫情催生的电子商务、在线学习、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中深挖潜力,抓住新经济增长点,丰富合作内涵,进而在能源、贸易、高科技、‘新基建’等领域打造
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新格局。”
阿拉伯农工商总联盟秘书长哈利德指出,中国与一些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显示出韧性和活力。从能源合作到金融、可再生能源合作,双边合作日益多元化,中方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一带一路”为其提供了契机,阿拉伯地区正成为中国企业扩展中东和北非市场的门户。
哈利德表示,中阿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行稳致远,已在能源、港口、产业园区、产能等领域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在埃及,中国企业参与了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重大项目。在约旦,中国企业建设的阿塔拉特油页岩项目将成为该国最大的电厂,能够满足该国15%的电力需求。在阿尔及利亚,中国企业在兴建该国境内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将从现在的80万个标准箱提升到600万标准箱。此外,中国与沙特去年达成了价值28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中国和阿联酋贸易额目标为2000亿美元
谈及疫情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