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85%以上广东省属国有资本集中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除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外,原则上省属企业不再保留规下企业;力争每家省属企业至少有1家主业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职工人数比重每年增长10%以上”……近日,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又称“广东省属国企改革21条”,为当地国企未来三年“改革往哪走”指明了方向。
聚焦实业主业汇力“重要领域”
“明确功能定位聚焦实业主业”是广东对省属国企改革提出的首要要求。通过合并重组、主业调整、做强主业以及剥离不良资产等方式,以实现国有资本布局和企业资产配置的优化,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有些省属国企在成立之初是由多家不同的企业整合而成的,业务散、小、乱。每个单项拿到市场上都很难形成竞争力。”广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综合法规处处长邓赛说。
以广东省广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2000年因政企分开,广东省政府决定把18个厅局级单位的400多家企业全部剥离,组成广业集团。“老、小、散、差”是企业组建时的真实状况。
广业集团经营管理部部长方健宁说:“由不同企业拼凑而成的企业集团,小厂多而弱,在改革发展中,面临负重前行的状况,需要把更多的一些精力用于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这一现状,广业首先确定了将‘明确一个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三大主业’作为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表对标完善主业功能定位,广业集团明确了“致力成为广东省环保民生事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运营者,打造全国一流的绿色发展标杆企业”的功能定位,形成了环境综合治理、环保装备制造以及精细化工三大主业。目前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截至2019年末,集团资产总额495.39亿元,净资产203.41亿元,营业收入267.54亿元,利润总额13.20亿元。
“聚焦主业,实际上要坚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对于国有企业杂而多的业务体系,要找准定位,抓住核心领域聚焦资源,做大做强主业,同时坚决舍弃跟主业不相关的业务。”方健宁说。
“广东省属国企改革21条”也对国企今后三年的主业发展提出了硬性要求:到2022年,85%以上省属国有资本集中到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引领性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除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外,原则上省属企业不再保留规下企业。对于二级及以下企业主业要符合集团主业定位并形成有效产业链条,加快非集团主业企业、非优势业务剥离,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比重;推动省属二三级企业专业化整合。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省国资委全面梳理和重新确定省属企业主业,引导国有资本投向重要支柱产业、重大公共项目和重要民生工程。实施5组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完成广东省内4家国有产权交易机构资源整合,有序推进省属二三级企业专业化整合。目前,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超过70%集中在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引领性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加码科技创新确保研发“高质量”
为了提升省属国企科技创新能力,此次“广东省属国企改革21条”明确要求到2022年省属国企技能人才占职工总量比例提升到2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占职工人数比重每年增长10%以上。
同时,未来三年广东省属国企将围绕主业设立研发机构,全面建立研发投入长效机制;完善重大科技攻关体制机制,加强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成套关键装备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构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步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以矿业、电子信息和环保产业为三大主业的广东省属国企——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是由“三路大军”重组而成,面临着业务杂乱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发展困境。“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最初承接的是原来的电子集团的基础,但是那套技术已经是‘老弱病残’跟不上时代了。”广晟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张建华说,“为了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广晟公司积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通过并购方式控股风华高科、国新光电以及佛山照明这三家电子信息领域领军上市公司,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张建华表示,在科技创新领域把广晟打造成为省属企业的排头兵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强化“党建+科创”、平台建设以及机制保障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推进广晟公司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国星光电采取“党小组+项目”的方式,开发全新近紫外芯片产品,成为国内第三家能够量产化垂直紫光产品的企业。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以党小组为先锋,集中技术攻关,成功破解湿法流程总有机碳去除难题,锌锭产量同比增长8.4%,0号锌品级率达100%。
同时,广晟公司在广东省属企业中率先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修订《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奖励办法》,发布《广晟公司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着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并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路径,吸引活跃资金投向风险相对高、融资难度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