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众多关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后,部分国家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暂时性措施。沙漠蝗虫在东非和南亚肆虐,加剧全球粮食安全担忧。国内暴雨和洪灾给农产品生产和运输造成不利影响。
习近平主席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披露的夏粮收购进度慢于去年同期。社科院报告称“十四五”末中国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良好,基本实现自给。我国粮食产量自2003年以来大幅增长,过去几年较为平稳。2019年我国实现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创历史新高。2020年夏粮和早稻产量继续增长,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高于97%。大豆进口量较大,但大豆主要用于压榨,直接食用占比不高。
尽管今年洪灾给农作物带来一定损失,但是对全年粮食产量影响可能不大。今年汛期,强降雨造成南方多地发生洪灾。前7个月,洪灾造成的损失小于2016年同期,8月以来降雨有所减弱。从历史上看,过去几次洪灾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降雨多的年份,旱灾影响程度往往偏低。随着我国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程度长期呈下降趋势。
国内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根据今年完成的粮食库存大清查的结果,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粮食质量总体良好。过去几年,玉米库存经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幅下降,但稻谷和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目前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
从国际看,今年全球粮食生产、库存和贸易量有望保持增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预测: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增长3%;全球谷物库存将增长6%,库存与使用量比值攀升至二十年的高位;尽管新冠疫情带来短期扰动,今年全球谷物贸易量仍将增长2.1%。
受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支持,国内粮价明显高于国际价格。粮食支持政策有助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应对不确定性风险。2015年中央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资源配置优化、提升效率。
近期粮价上涨对CPI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上。今年以来,国内玉米和大豆价格有所上涨,通过饲料间接影响猪肉价格,同时影响食用油价格。大米和小麦价格相对平稳,CPI粮食价格涨幅较低。随着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推进,中国可能会加大对美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进口,有助于平抑食品价格上涨压力。
从长期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粮食安全更多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根据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指标体系,中国各项粮食安全指标全球排名高于人均GDP全球排名,并且在逐步提升。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应该提倡,减少农业部门消耗资源也有利于资源向更高生产率的部门配置,促进人均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