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宽松不再?市场该如何消化?
时间:2020-08-27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孙彬彬、宋雪涛等

摘要:

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以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流动性是否会持续收紧?信用环境是否再度紧张?市场会如何消化应对?天风证券研究所总量团队将为大家奉上每周论势!

内外流动性依然是焦点。过去一周,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溢价从35%提升到了40%分位。通常6-7月由于资金跨季和财政缴款会出现季节性钱紧,8月资金面相对宽松,但近期的钱紧超越了季节性。今年2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为1.6%,较1季度末的2.1%大幅回落,与季节性规律明显背离,我们测算的7月超储率已经下降到了1.1%,处于历史极低位置。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量较大,尤其是3季度大概率仍然是年内净融资规模最高的季度,因此3季度末政府存款规模环比继续上升的概率较大,这将进一步降低超储率。

近期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并重启14天逆回购,对市场流动性预期有一定支撑,但并不改变流动性环境紧平衡的状态。央行货政司司长孙国峰提到了货币政策的“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或者量化宽松这样的非常规经济政策,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退出问题。预计后续超储率仍处于近年偏低水平,流动性环境继续维持紧平衡,信用扩张见顶后回落,全年新增信贷在19-20万亿之间,经济持续复苏但斜率不会太快。

海外市场关注鲍威尔本周四关于“货币政策框架回顾”的讲话内容,这次讲话可能会阐述“平均通胀目标”,意味着美联储将能在一段时期内容忍高于2%的通胀水平,为持续货币宽松提供理由。前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也提过类似的“提高通胀容忍度”的观点,但按照债王冈德拉克的看法,美联储容忍“通胀超标”的真实动机是希望通胀高于利率可以消化庞大的债务负担,本质是给债务货币化寻找理由。总之,更高的通胀容忍度至少给通胀预期的上行提供了空间,也给实际利率的下行打开了空间,但并不代表它们的方向一定是上行或下行。如果经济复苏乏力和货币宽松的状态持续,实际利率维持在当前低位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这一次美联储的宽松会维持多久才会退出?我们认为至少要看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基本面,包括失业率和通胀,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退出非常规政策用了将近6年(2008-2014),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的深度、失业率的高点和通缩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了金融危机,好在经济重启初期的恢复速度较快,但是贫富差距加大、全球政策缺乏协调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都让这一次退出宽松政策的时间可能与上一次相当甚至更长。第二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美联储发明了各种信用支持工具,并通过不承担信用风险和使用特殊目的载体(SPV)的方式,依然保留了名义上的独立性,但事实上美联储的实践已经是财政货币化,而财政是党派政治的博弈场。如果特朗普连任,财政货币双宽松的场景可能会贯穿其第二任期,并有可能削减工资税,提高赤字率。如果拜登就任,可能在赤字、税收和福利的问题上会有所平衡,但不太可能在第一任期紧缩财政。

策略

1、‘诗和远方’的长期方向,并没有太多分歧,背后是产业结构的变迁:1973年以来美股73年至今,年化收益率高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消费与科技,比如航空和国防+10.9%、软件和计算机服务+10.8%、一般零售业+9.8%、电子电器设备+9.4%、卫生保健+9.3%等。日本经济社会、股市发展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但股市长期收益率最高的板块依然是消费与科技。1973-2019年,日本股市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三个行业:卫生保健(+5.8%)、食品饮料(+4.7%)、科技(+4.5%);因此,中长期来看,把A股的核心配置放在消费和科技的方向中,分歧不大。只是短期来说,这些板块大多面临估值“贵”的现实问题。

2、什么因素导致了泡沫的形成、最终就会因为这个因素的逆转导致泡沫的破灭。针对当前科技板块和消费板块面临的高估值情况,我们要分别从影响其板块估值泡沫的核心因素去思考:①从美日的经验来看,对于盈利稳定的消费板块,宏观贴现因子的变化对消费板块的估值泡沫变化影响较大;②而对于盈利和产业周期波动更大的科技板块,宏观因子往往不是决定其估值波动的决定因素,产业周期的起落是科技板块估值泡沫变化的核心因素。

3、对于A股的消费核心资产,近年来的估值大幅提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估值模型:17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挑选了一批中国最核心的资产,近似当做能够永续增长的公司,于是估值体系经历了从重视增长的PEG,到重视稳定性的DCF的变迁。

(2)贴现因子: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利率接近0的背景下,全球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幅下降、所要的投资回报率目标也降低,于是对应的是贴现率因子的下降,而在DCF或者DDM的模型中,贴现因子对估值的影响极其敏感。

4、因此,向前看,对于A股消费核心资产的高估值,我们的结论是:

(1)在全球宏观因子出现显著变化之前,A股的消费核心资产仍然是合意的底仓品种,估值具备持续维持高位的条件。

(2)未来如果全球出现政策收缩、利率上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